鱼中之王加吉鱼

以冬话美食 2024-09-19 04:29:08

这几天春光明媚,

老黄县人又到了吃香椿和加吉鱼的时节。

听老辈人不断念叨这句话

“椿芽一寸,加吉一湓”。

啥意思?

龙口大众网编辑小龙妹赶紧请教民俗学家

王东超告诉我们,

这句话意思对,但有两个字用得不严谨。

一是“椿芽一寸”应为“樗芽一寸”,

樗念chū(音同出),本意臭椿。

但在黄县话中,樗芽就是指香椿芽。

二是“加吉一湓”应为“加吉一喷”

大喷,不是大湓。

喷是多音字,读作四声pèn的时候,

是指果品、蔬菜、鱼虾等大量上市的时期。

湓字读二声,是指水往上涌:~涌。~溢。

前几天龙口大众网热文

《春到莱山》(戳蓝字重读),

里面也写到“梨花大喷”,

这里的“喷”字用对了!

好险好险……

准确的说法是:

樗芽一寸,加吉一喷

清代郭麟《潍县竹枝词》:“梨花才放两三枝,名蟹佳虾上市时。但看椿芽长一寸,争分垛子卖嘉鲯。”自注:“俗谓驴上负曰垛子。潍谚:椿芽一寸,嘉鲯一坌。”

黄县的版本是“樗芽一寸,加吉一喷”。

长岛民谚云:“园里椿头发,海里见加加。”讲的都是真鲷的春汛。黄县还有句俗谚云:“四月八,加吉俩。”意思是四月初加吉下来了,做女婿的要买两条加吉鱼给老丈人送去。

关于龙口人最爱吃的加吉鱼,

钓鱼爱好者“沧浪达摩”先生

给我们提供了几张

他在龙口海边钓起的两种加吉鱼,

一种是黑鳞加吉,学名黑鲷,

老辈黄县人称作“烟墨鱼”。

另一种是红磷加吉,学名真鲷,

龙口人称作“红加吉”,

现在已经很少见。

这可都是咱龙口湾的特产,

也是老黄县人最喜好的春季海鲜美味。

真鲷。我市钓鱼界多年难得一见

黑鲷

又有同学问了,这个鲷字念啥?

chou?zhou?都不对!

读做diāo

念书少,真可怕!

不看龙口大众网,真吃亏!

好了,学习完第一课,

请学霸们自学下面这篇文章,

篇幅有点长,但有营养。

看不懂的要反复读,其义自见。

没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了

加吉·鲷·樗芽

龙口大众网专栏作家 王东超

要说明白“樗芽一寸,加吉一喷”,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加吉鱼。

清代郝懿行《记海错》“嘉鲯鱼”:“登莱海中有鱼,厥体丰硕,鳞鳍赪紫,尾尽赤色(《诗》言鲂鱼赪尾,此近似之)。啖之肥美,其头骨及目多肪腴,有佳味。率以三四月间至,经宿味辄败。京师人将冰船货致都下,因其形象谓之大头鱼,亦曰海鲫鱼。土人谓之嘉鲯鱼。案许氏《说文》:‘鲯鱼出东莱’,《广韵》云:‘

鲯鱼,鳊鱼也’,谓之鳊鱼,亦因其形似耳。其鳞色赤黑者,谓之海

,味不及嘉鲯。许云出东莱者,今兹鱼独登莱有之(旧唯出登州,故海人言嘉鲯不过三山,今亦过莱而西矣)。是

鲯即嘉鲯,盖一物二种或古今异名也。又《水经·江水注》云:‘江之左岸有巴乡,邨人善酿酒,邨侧溪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余鱼。’余谓今嘉鲯鱼头骨,童儿掇拾插点为羊,其首颅乃偪肖,又多肉少骨,美于余鱼,郦注所称,疑为一物,唯生于江海为异耳。亦犹鱼枕象丁而鱼尾象丙之类矣。因感《尔雅》之文而辨证于此。”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嘉鲯鱼最详尽真切的记录。郝氏根据自己的观察,将《说文》中的“

鲯”释为两种鱼,“

”即海

,“鲯”则为嘉鲯鱼。根据他的描述,嘉鲯鱼即为真鲷无疑,真鲷属鲈形目鲷科,鲷科鱼类分为鲷、真鲷两属,鲷属包括平鲷和黑鲷,真鲷属则只有真鲷一种鱼类。至于此鱼在京师大盛的原因,据说是根据民间说法,食用此鱼可官进一级,因而称其加级鱼或加吉鱼。

黄县民间至今相传,食用此鱼后,巧手可将鱼骨叉成一人形,名“加吉孩”,可佩于身边。此说与郝氏所说相近,唯“掇拾插点为羊”略异。

真鲷还有一个俗名叫“家鸡鱼”

,乾隆元年(1736)《山东通志》卷二十四《物产志》释曰:“俗作家鸡鱼,以肉洁白似鸡。”二者肉质相似,读音相近,故以“家鸡鱼”命名。还有另一种解释,即在平常百姓家,因该鱼贵重,故宴席上有此鱼即可抵家鸡(因要讨“大吉大利”的口彩,过去讲究点的酒席都要有一道鸡的)。黄县康熙、乾隆县志皆称其为家鸡鱼,同治县志始改称嘉鲯鱼。黄县民间现多称为“加加鱼”。郝氏所说的“海

”,黄县话称为“海鲋”,同治十一年(1872年)《黄县志》卷三《食货志》载:“嘉鲯鱼(《说文》:‘

鲯鱼出东莱’,疑即此鱼)一名达头鱼,海鱼之最味美者,长尺余,阔四寸许。曰海鲋鱼,大于嘉鲯鱼而鳞黑。”海鲋即鲷属的黑鲷,为了区分二者,黄县人将真鲷称为“红鳞加加”,黑鲷称为“黑鳞加加”。

真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其体长形,近卵圆。体色鲜红,体侧有稀疏蓝绿色斑点。中国人尚红,红色是喜庆的颜色,所以在卖相上真鲷先讨了个好彩头。真鲷头较大,上颌有犬牙,下颌有颗粒状臼齿,主要以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小鱼及虾蟹类为食。因其头大身圆,游速不快,所以黄县民间有“紧拉鱼,慢拉虾,不紧不慢拉加加”之说。真鲷肉质洁白,味道鲜美,素有“海鸡”之称,真鲷鱼头最为有名,正如郝氏所说,“其头骨及目多肪腴,有佳味。”黄县民间至今有“加加鱼头鲅鱼尾”的说法。

真鲷冬季在济州岛海域越冬,春季到海州湾、莱州湾产卵,秋季返回。山东沿海以海州湾、莱州湾、石岛3个渔场为主要渔区。鱼汛在五六月份和九十月份。清代郭麟《潍县竹枝词》:“梨花才放两三枝,名蟹佳虾上市时。但看椿芽长一寸,争分垛子卖嘉鲯。”自注:“俗谓驴上负曰垛子。潍谚:椿芽一寸,嘉鲯一坌。”

黄县的版本是“樗芽一寸,加吉一喷。”

长岛民谚云:“园里椿头发,海里见加加。”讲的都是真鲷的春汛。

黄县还有句俗谚云:“四月八,加吉俩。”意思是四月初加吉下来了,做女婿的要买两条加吉鱼给老丈人送去。

山东海域是真鲷的主产区,上世纪初年产量两千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一半。在日本,真鲷因体色微微泛红,体态有武将之风,且日语发音与“可喜”相近,故被喻为幸福吉祥的鱼,是节日庆贺时不可或缺的鱼种。所以从一战期间,日本人即进入黄渤海侵渔,抗日战争期间尤甚, 1945年秋日本渔船才退出山东近岸渔场。日本人有汽船拖网,捕捞技术比我们先进,直到黄县人发明了延绳钓法,情况才有所改观,1923年《山东劝业汇刊》对此有详尽的说明:“查山东黄县沿海所产加级鱼有两种,体红者为红加级鱼,体黑者为黑加级鱼。黄县沿海居民所使用渔具及捕捞方法一如故旧,不求改良,以致日人评我幼稚拙劣,久思染指。自欧战兴起,日人籍端强占我胶州湾,营山东渔业,不遗余力。近来,黄县重要渔场皆以延绳钓经营加级渔业,获利丰厚,日进无已,反客为主,曷胜浩汉。”

黑鲷与真鲷同属鲷科,体形也很近似,只是颜色有红、黑之分。黑鲷属海洋暖温性底栖鱼类,喜欢栖息在岩礁或者沙泥底质的海区,以小型鱼类、虾类、贝类和环节动物为食饵。一般不作长距离洄游,所以黄县海域黑鲷远比真鲷要常见。有意思的是,黄县人把小黑鲷称为“海鲋”,把长大后的黑鲷称为“黑鳞加加”,并且很多人认为这是两种鱼。究其原因,是黑鲷年幼时体侧常有数条黑色横带,及至长成就消失不见了,看来不光有女大十八变,鱼大也有十八变。“鲋”在古代指鲫鱼,《庄子·外物》里有则“涸辙之鲋”的寓言,比喻处在困难中急待援助的人。因为黑鲷的体形比较像鲫鱼,又生活在海里,所以古人称之为“海鲋”。郝文中所说京师人把嘉鯕鱼称为海鲫鱼也是这个原因,其实真正的海鲫鱼别是一科。还有一种非洲引进的罗非鱼,幼鱼体侧有数条黑色横带,成鱼减褪不显,和黑鲷的成长变化差不多,体形也极为相似,罗非鱼俗名叫作“非洲鲫鱼”。

郝氏认为海鲋“味不及嘉鯕”,其实可能是印象病,清初诗人宋琬在品尝海鲋之后,认为味属上乘,他在《海鲋》诗序中说:“海中之鲫也,巨口大眼,鱼目之美无逾此者,土人呼为佳季,不知何指?其来以三月上旬,谚云:椿牙一寸,佳季一阵。惟登州四时有之。蓬莱阁下多怪石,渔人垂纶其上,一掣而得之。千寻巨浪之中,好事者掬海底之水就烹之,不加盐豉,其味愈鲜好。”诗人是莱阳人,搞不懂蓬黄一带人口中的海鲋与加吉的关系,但从他的品尝体验看,黑鲷味道并不输真鲷。

登莱一带食用真鲷和黑鲷的历史非常悠久,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就出土有黑鲷和真鲷的鱼骨。尤其是到了清代,真鲷因其体征(红色)、肉质(白嫩)、名称(加吉、加级)等方面原因,遂成为海鱼中最名贵者,其地位正如香港人口中的石斑鱼。过去黄县摆酒席不讲究海参、鲍鱼之类,吃酒回来,别人但问上加加了没有,如果上了,说明这酒席档次可以。我小时候过年及参加婚宴,经常可以吃到加加鱼,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红鳞加加基本就绝迹了,海鲋倒是不少,每年春秋两季钓鱼的时候能钓上来不少,但长大后的黑鳞加加并不多见,我曾在港栾码头上看到一艘回港的渔船,捕到一只活蹦乱跳的黑鳞加加,足有三四斤重,船老大兴奋地将鱼抛到岸上,引得不少人围观。一大群人围着一条黑鳞加加看稀奇,这要搁过去,老黄县人一准会说:“脑儿有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