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的大火炕是离乡游子的乡愁

以冬话美食 2024-06-20 08:01:55

上小学的时候写作文,里面有一句“我天天在家里睡火坑”,老师在后面批注道:“没想到你生活得这样水深火热。”“坑”和“炕”都是形声字,字形相近,“炕”又是土做的,所以很容易搞混。“坑”的形旁是“土”,本义指洼下去的地方,比如“泥坑”是取土之后形成的坑洼,“水坑”是指洼地存水形成的水湾儿,“石坑”指的是采石场,有时也说作“石头坑”,因为采走石头,会形成一个个凹陷的大坑。

别动不动就禁采,采了再改造嘛

在黄县话里,“火坑”用来比喻极端悲惨的生活环境,比如:她嫁儿那家人家算是掉火坑里喽。“一个萝卜一个坑儿”,多比喻一人顶一个岗位,没有闲人虚位。“灶坑”就是指的锅灶,最早的灶挖个坑支个锅就成了。现在的锅台虽然改良了,但灶膛的中心仍然有个坑,上面盖上铁箅儿,燃烧时可以通风,灰烬也可以落下。“灶坑圪棱”指的是东西灶台之间的地面,比如:做完饭把灶坑圪棱打扫干净喽。“茅厕坑”指的是厕所,“茅厕”在黄县话中读作“máosi”,与普通话的发音不同,有句歇后语叫作“茅厕坑里嘞石头——又臭又硬”,指有的人固执得令人生厌。“坑”古时也指活埋人,如焚书坑儒。引申指坑害,比如:她让人坑喽;“麻儿不叫麻儿——坑人”。

“炕”的形旁是“火”,本义是烘烤,《说文》:“炕,乾也。”段玉裁注:“谓以火乾之也。”这个“乾”现在写作“干”,就是使干燥的意思。元代戴侗《六书故》释“炕”:“犹㸆也。”释“㸆”:“干之也。”“㸆”是微火炖肉,慢慢收汁,所以“炕”也是微火慢慢烘干的意思,火急了不能称为“炕”,比如大年三十下晌要把鞭放席底下炕一炕,这样放起来才响而脆。南人习床,北人尚炕,“炕”做名词时多指北方寒冷地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下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生火取暖。元尹廷高《燕山寒》:“地穴玲珑石炭红,土床芦簟觉春融。”“石炭”即煤,“土床”即地炕,那时即以煤烧炕取暖了。南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稳坐被炉如卧炕,厚裁绵旋胜披毡。”“火炕”的作用是为人们驱走寒意,带来温暖。

黄县人家灶多设于进家,以保持里间卧室清洁,东西各砌一个锅灶,灶火做饭兼烧炕取暖,灶接连东西屋的火炕,在东西屋各砌一个火炕,一般称作“东儿炕”“西儿炕”。做饭时,灶内的烟火经过东西间的火炕,烟火的余热烤暖了炕,再从屋顶的烟囱冒出。柴草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炕面均匀散发,炕就像个大散热器一样,一顿饭做完,不仅被窝是热乎乎的,屋子里也是暖乎乎的,所以黄县有句俗语叫“是亲三分向,是火烧热炕”。炕多设于南窗下,以便在火炕上有充足的光线做活计。采暖、采光都顾及到了,同时兼顾室内卫生,布局合理,空间利用充分。

炕是用专用的大墼垒成,叫作“盘炕”,炕洞里要留好烟道,这是炕好烧省柴的关键,所以在过去盘炕是一门很重要手艺。“炕面儿”是用大墼横铺,再抹上一层草泥,炕泥要厚一点,这样保温的时间长。“炕席”指铺炕的席,有苇席,也有胡秸篾儿编的,席下面一般会铺层麦冠,这样不硌得慌。

后来生活好了,还会在炕席上面再铺一层“炕毡”,这样显得更齐整利索。褥子上面铺的床单叫“炕单儿”,炕的外沿部分有木头做的“炕帮”,既是装饰,也是个收拘,可以防止褥子滑脱。炕周围的墙要用水泥抹一圈,然后贴上花纸,这叫“炕墙儿”。“炕头”指炕靠近锅灶的一头,“炕腚”指炕靠近烟囱的一头。炕头比较暖和,过去一般是岁数大的人或是来走亲戚的客人才能睡炕头,所以俗语说“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小康生活的真实写照。当然还有句俗语叫“炕头上嘞汉子”,形容男人没有出息,没见过世面,或是比喻只会在家中蛮横,出外常受人欺侮的男人。总之男人要居安思危,志向远大,老是贪恋热炕头是不行的。“炕头上嘞能耐”意思有点接近,但可男女通用,指的是在家那点能耐,出儿门就草鸡了。小时候骂仗,“尿炕精”绝对是个重量级的杀着,在一个仍然尿炕的人面前,你立马觉得自己高大上起来。炕头的壁儿比较厚,在靠近梁的地方会形成一个平台,叫“炕台儿”,可以放一些匣子之类比较小巧私密的东西。

炕腚上一般放一个不太高的长条形柜子,上面可以放叠好的被子,下面的抽屉里可以放袜子或针头线脑什么的,黄县话叫“被搁儿”,东北人称之为“炕琴”,后来柜子加高,叠好的被子可以放到柜子里,比较干净,这叫“炕头柜”(明明是放在炕腚上,却叫炕头柜,奇怪)。

扫炕用的笤帚是用黍儿最上面那截秆儿做的,有个专用名称叫“扫炕笤帚”。

“炕圪棱”是指炕下的地面,一般离炕不远,你不能把屋子北头的地面也叫炕圪棱。“炕洞儿”是烧炕用的口子,平时用砖堵着,天极冷之时,就通过炕洞门填入干草,引火取暖,俗称“(火+昂)炕”(牟二黑儿的牟氏庄园里,炕洞儿是开在窗外的,这样冷的时候由佣人在外面(火+昂)炕,家里不暴得慌)。

家里有老人的,还会准备一个炭盆用于取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黄县发现煤矿,冬天这才有了“炕炉”烧煤取暖,开始是暗炉,炕帮下的炕墙凹进去一块做成土炉子,烧起来光炕暖和,后来换了生铁炉子,用截炉筒子和炕洞连着,这样屋子也跟暖和了。火炕一般一年一盘,将旧炕拆除称为“打炕”,旧的大墼称为“炕洞墼”,打碎了扬到地里是很好的肥料,生产队会根据土方记工分。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多积肥,上级号召一年打两次炕。

在黄县人的生活里,炕不仅是睡觉的地方,也是吃饭、交际、做营生的地方,简直无所不能。女人勾花织网、缝缝连连,都在要炕上进行,扒花生种、搓苞米粒、理苞米皮,也都是一家人围坐炕上,边聊边做。来了客人,要往炕上让,抽烟喝茶嗑瓜子,这样才不显得生分。正因为如此,你和乡下人说“得寸进尺”,绝对不如说“暖和暖和脚上儿炕喽”更容易理解。形容一个人善于随风使舵、见机行事,一句“缒儿猫尾巴上炕”就什么都明白了。讽刺那些耍小聪明的人,行事不守规矩,总想讨个巧取个捷径,一句“隔儿锅台上炕”或是“越儿锅台上炕”,既形象又亲切。过去吃饭有“大饭桌儿”“小饭桌儿”,大饭桌儿也是矮腿的,要坐着小板凳和马扎吃,只是体量大一点,坐的人也多,是放在进家的。小饭桌儿也叫“炕桌儿”,个头小一点,做工也比较精细,是放在炕上吃饭用的。过去乡下上梁、结婚办酒席,主席是要摆在东屋炕上的,座次以东面为尊,西面次之,南头再次之,北边炕下放一条长凳,两人打横(“打横”是个老词儿,读《水浒传》时经常可以看到),负责端茶倒水伺候客。我觉得坐儿炕上喝酒才是真正喝酒的感觉,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屁股底下是热热的火炕,桌上的小酒壶里烫着酒,阳光斜斜地照进来,真是未饮已醺然。过去一家一户的时候,春天生地瓜芽儿都是在炕腚上挡个畦儿,铺上沙放上地瓜生芽儿,后来归到生产队了才会在室外建一个大型温床生地瓜芽儿,温床也是模仿火炕的形制,下面烧火上面铺沙子。春天抓小鸡的时候,天气还冷,就弄个盒子盛着小鸡,放在炕腚上,晚上伴着小鸡的啁啾声入眠,也别有一番风味。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