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冠呈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deer_jan
当值编辑 | 玄鹤今日导读
在郁金香家长学校,我们一直坚信的一个真相是:不是孩子病了,而是家庭病了,孩子的问题反映的是家庭的问题,而只要家长改变了,孩子自然改变。为此,我们5年来一直坚定地指导家长用“三不”法则处理亲子关系。“三不”法则,是郁金香家长成长学校创始人镜面老师在指导家长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一种简便易行处理亲子关系的指导原则。在“三不”的带领下,已经有无数的家庭案例证实了“三不”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帮助家长引领孩子走出抑郁等情绪问题。“三不”看似简单,实则是将一个深奥的道理,转化成一个行为规范。它的内在精髓是爱、界限和信任。它是要家长去除忧、惧、疑等不好的心态,带着宽容、爱、理解、尊重、信任这些美好的心态和孩子相处、和自己相处、和家人相处、过自己的生活。而当我们能做到这些,孩子、家庭自然会慢慢好起来。今天的文章,就来自家长学校一位学员在践行“三不”过程中,自己的理解。希望他的深入思考,能够帮助家长朋友们对“三不”有更深的体会。郁金香家长学校“三不”法则
“三不”的具体内容为:•“三不”可分“大三不”和“小三不”;•“大三不”就是:不期待、不迁就和不担心;•不期待又分解为:不要求、不指导、不鼓励,也就是“小三不”,也就是止语;•不期待、不迁就是外在的两个不,不担心是内在一个不;•外在的两个“不”是“戒”;内在的一个“不”则是“目标”。在接触郁金香家长学校“三不”原则并深入探索之后,我发现这看似简单的三条准则,却饱含着大智慧,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三不”的个人理解。“不担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祝福
首先澄清一个观念,有的家长认为“担心孩子”是“爱孩子”的表现,这是极大的误解。事实是,“担心”不是爱,“担心”来自于我们潜意识中隐藏的“坑洞”。这些“坑洞”来自于我们从原生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地方继承而来的、所遗留且不断加深的未被疗愈的恐惧和创伤。如果这些“坑洞”一直处于未被疗愈抚平的状态,那么它们就会一直暗暗影响我们,成为污染亲子关系甚至绊倒我们和孩子的障碍。所以,疗愈我们内在的“坑洞”,做到真正的“不担心”,是我们能够送给自己、孩子、家庭的一份美好祝福,也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必经之路。下面,我再从几个角度,进一步解释一下“担心”的危害。从医学角度来说,“担心”这一焦虑恐惧反应,会引发大脑边缘系统启动“战逃倒”的应激反应模式,这会导致身体一连串的激素释放,以应对这一状况。就如同过量饮酒会造成酒精中毒、引发醉酒反应一样,如果一个人常常处在“担心”的焦虑恐惧状态中,那么,ta过多的应激激素分泌,会造成类似于酒精中毒的“激素中毒”反应,这会导致ta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暴躁易怒,甚至出现歇斯底里等现象。我们知道,如果家长一直处于这样的情绪状态,常常会导致和孩子的冲突升级,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对我们自己以及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没有好处。从能量角度来说,“担心”会引发“吸引力法则”现实版的“负面能量吸引”,更多的负面能量又会反过来吸引更多的负面事件发生,从而使得我们深陷亲子关系冲突的泥潭无法逃脱。从养育角度来说,“担心”会导致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即父母的心理创伤会通过“担心”传递给孩子,给孩子也造成类似或与此相对应的心理创伤。如前面所形容的,这些创伤同样会在孩子的内心形成隐藏的“坑洞”,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给孩子的未来人生带来更多障碍和痛苦。所以,如果你总是忍不住要去担心孩子,不如试试“化担心为祝福”,在你每一次担心升起来的时候,都尝试将这一份负面能量转化为正面能量的“祝福”。“不迁就”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责任
“不迁就”即“不拿原则和孩子做交易”。心理学家科胡特有一句名言:“如何深爱你?用不含诱惑的深情;如何拒绝你?用没有敌意的坚决。”即是对“不迁就”这一健康人际关系的生动写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学会了和孩子“做交易”,比如:只要你听我的话,我就给你这个;或者:只要我迁就你这件事,你就要迁就我那件事。此即科胡特所说的“诱惑”。长期这样做,会导致孩子的世界中出现原则失效、责任混乱的情况,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长大后就会无法清晰面对自己应负的责任。原则的底线一旦可以用来交易,失去原则的环境必然滋养出责任混乱的高度依赖,以及“不如意即大发雷霆”的无理现象。每一个“社会巨婴”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原则失效的童年。还有,正如科胡特所指出的,我们在社会中习得的一个潜移默化的反应是:常常会下意识地在拒绝孩子的同时不自觉地表达出敌意。而这是一个认知反应误区,这会传达错误混淆的信息给孩子。正确的拒绝状态是:我不答应你时,我的态度温和而坚定,但毫无敌意,它是对事不对人,你犯错我会和你一起面对错误,但不会评判你、攻击你、给你贴标签,以及因为你犯错而否定你这个人。所以,“三不”中的不迁就,是要我们家长学会温柔地拒绝。最后,最最重要的提醒是:我们脑海中存储的那些“原则”,有很多是不正确的。如果坚持一个不正确的原则,只会带孩子偏离正确更远。所以,在没有系统学习、去芜存菁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专业正确的学习过程中,重新审视整理更新自己的原则库。“不期待”是要家长处理自己的恐惧
“期待”在亲子关系中,常常会暗含操控。
在亲子对话中,那些“我期待你这样做那样做”的说辞,其实是“你应该这样做!你必须这样做!”的一种修饰说法。同样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指导、鼓励”,都极易暗藏操控的企图在里面。而一般情况下,来自家长暗含的操控,即使隐藏得再深,也会被孩子识别出来,而这必会遭到孩子一股脑的反对和抗拒。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青春期逆反现象”,其实这逆反由来已久了,从儿童时期孩子就在反抗,只是那时候孩子还比较好对付,一个小玩具、一个冰激凌“利诱”一下,再不行就威胁恐吓一下就OK了。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再用这些就不灵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到了该审视自己的动机和模式的时候了。从某个层面来说,期待孩子按自己的意图去做事,已经越位了。而每个人在遭遇越位操控时,都会因为生命自由被侵犯而升起愤怒,无一例外。一个最简单的换位思考体验就是:回忆一下我们人生里那些被人越位操控指挥的时刻,有多少是我们欢天喜地的?我们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拿来对待孩子?面对这样的“指控”和质疑,许多家长的答案可能又是“爱”:“我是因为爱孩子才提要求的呀!我不想让孩子走那些我曾经走过的错路,我不想孩子犯显而易见的错误,长大没有好工作好收入,陷入贫穷困苦中......”看,还是我们那些隐藏的“坑洞”在推波助澜。当我们没有能力正确面对自己的恐惧时,总是企图通过操控干预孩子来缓解我们自己的创痛,而孩子常常被这么越位侵权,自然容易生病或叛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不是孩子病了,而是家庭病了”的本质意思。一个生病的或有问题的孩子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作为家长的我们才是隐藏在海面下的那个更大的冰山部分。看不到这个事实。就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治愈这个家庭。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了很多很多的恐惧和焦虑,使我们常常无法平静下来思考,一旦被外因所激发,就会习惯性地活在担忧和恐惧的条件反射中。我们固执地以为,缓解恐惧的法宝是“一切尽在掌控”,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我们在意的人,我们越是容易不由自主地为ta添加上操控的分量。当然,这是个很错综复杂的自我缠绕捆绑体系,它盘枝错节,每个人被绑缚的点又略有不同,用一概而论的只言片语是难以阐述清楚的,所以,我今天不在这里过于概括性的赘述。但值得强调的一个好消息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愿心和动力想要改变这一切,现在地球上已经有很多有能力陪伴我们踏上蜕变之旅的专业人员。坚定决心,做好孩子真正的陪伴者
最后,我想提醒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学习课题,如果我们足够诚实的话,我们就会承认,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人生蓝图是什么,孩子来此的学习课题是什么,孩子是要在哪些方面锻炼成长自己。
那么,不知道的我们又怎么知道我们的期待是否恰当、不会帮倒忙呢?所以,在我们还没有能力看到这些真相究竟是什么之前,我们不妨先做好我们已确知会滋养到孩子、支持到孩子的。那就是:我们是孩子的陪伴者,我们向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倾听、理解与尊重。我们可以提供我们的人生经验给孩子作为参考,这建议无论孩子采纳与否,我们都怀着无条件的尊重退到一边,用无条件的爱陪伴孩子。同时,时时保持平静的心(有相关的呼吸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做到),看见自己内在升起的恐惧不安和伤痛,以及想要籍由操控孩子来安抚自己这些恐惧不安的执念。坚定决心要疗愈这一切,坚定决心给孩子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平和家园。然后,怀着全然的愿心祈祷在后续的学习机缘中,我们能够疗愈自己,成长自己,增长智慧,增长力量,以具备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助缘的美好境地。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感谢分享自己抗郁路上的故事,有公益稿酬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