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原南京军区副司令詹大南将军回到了久别的老家金寨。然而,詹大南在金寨走村串户时,却发现县里连所像样的小学都没有,于是老将军一回到南京,便将七个子女召集在了一起,要求全家为金寨筹集10万元建小学。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渐吹拂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然而,发展的步伐并不是每一个角落都能同步的。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的大别山区,这里山高路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更是稀缺。这一年,詹大南将军结束了他在南京军区的职务生涯,带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回到了他久别的故乡金寨,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詹大南的回归并非简单的探亲访友,他踏遍了金寨的山山水水,走访了一户又一户的村民。然而,让他深感震惊的是,走访过程中发现,这个县里居然连一所像样的小学都没有。孩子们要么辍学在家,要么跋涉数里山路到邻村上学。教育的落后,让金寨的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与外界竞争的平台,这让老将军心如刀绞。 回到南京后,詹大南将军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选择简单的捐款救助,他决定要做一件大事——为金寨筹建一所小学。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家人,七个子女和老伴李凡同志的反应,让这位老将军看到了希望。他们不仅支持詹大南的想法,而且愿意为之付出实际行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10万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但詹大南家的每一个成员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决心和勇气。 筹款的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詹大南的老伴李凡同志虽然患有严重的帕金森病,日常生活难以自理,但她毫不犹豫地决定拿出自己和丈夫几十年来积攒的养老金作为筹款的第一笔。这一举动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随后,七个子女也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甚至是向亲朋好友借款,只为了能够凑齐建校所需的资金。 当筹款进入最后阶段,仍旧缺口2000元时,全家人几乎筹尽了所有的钱财,这时,詹大南的侄女听说了这件事,她没有任何犹豫,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补上了最后的缺口。就这样,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加上侄女的帮助,终于凑齐了10万元,这笔钱很快被送到了金寨。 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金寨县的一个梦想正在悄然萌芽。当10万元的善款,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进了这个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小县城时,它不仅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是希望和未来的种子。金寨县委、县政府得知这笔善款后,深感责任重大。在那个信息不发达、资源稀缺的时代,一笔来自个人的巨款捐助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说,是极其罕见的。它不仅代表着一位老将军对家乡深深的爱,也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个注重教育、期望改变命运的时代。 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笔资金。他们决定,不仅要建一所小学,而且要让这所小学成为金寨乃至周边地区的标杆学校。他们希望,通过这所学校,能够彻底改变金寨教育落后的面貌,让山里的孩子们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制定建校计划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考虑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硬件设施的配置等多个方面。他们希望,这所小学不仅仅是一所普通的学校,而是一个能够启发孩子们心智、培养他们成为有用之才的地方。因此,除了教室、操场等基础设施,计划中还包括图书馆、科学实验室等,为的是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为了表彰詹大南将军的巨大贡献,县委、县政府一致决定,将这所新建的小学命名为“詹大南小学”。他们认为,这是对詹大南将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纪念,也希望通过这个名字,让将军的精神得以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金寨孩子。 然而,当这一提议传到詹大南将军耳中时,他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老将军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他的理由简单而又深刻——建立这所学校,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而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詹大南将军认为,将学校命名为自己的名字,可能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而忽视了这背后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教育,帮助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孩子们改变命运。 因此,詹大南将军提出了另外一个名字——金寨县杨桥希望小学。他希望这所学校能成为一所真正的希望之校,不仅仅是为了金寨的孩子们,更是为了所有渴望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们。 詹大南将军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全县上下的尊重和支持。金寨县杨桥希望小学的建设计划得以顺利推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学校从无到有,逐渐在大别山的腹地中崛起。建校过程中,全县的干部和群众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参与度,许多人主动提供帮助,无论是物资还是劳力,都毫不吝啬。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金寨县杨桥希望小学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开学的第一天,詹大南将军虽然未能亲自到场,他的心却与这所学校紧紧相连。 金寨县杨桥希望小学的成立,不仅改变了金寨的教育面貌,也成为了周边地区的一个榜样。它证明了,只要有爱、有希望,就能够改变命运,创造未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