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公主在守寡七年后,康熙终于平定三藩,于是下旨处死吴三桂所有的孙子,其中包括了建宁公主的两儿子。建宁公主跪着哭求康熙:“姑姑求您,放过我的两个儿子吧!”
大部分人所知道的建宁公主,是金庸笔下《韦小宝》的妻子之一。文中的建宁公主刁钻泼辣,身份是康熙的妹妹,是一个虚构人物。
历史上真正的建宁公主也叫恪纯长公主,是皇太极的十四公主,顺治帝的妹妹阿吉格,封号和硕公主。所以,她实际上是康熙皇帝的姑姑,而不是妹妹。
为了拉拢、稳住吴三桂,顺治帝(实际是孝庄太后的旨意)将阿吉格指婚给了吴三桂的大儿子吴应熊。
在清朝,嫡出的公主封号是固伦公主,庶出的公主封号则是和硕公主。阿吉格的生母是皇太极的庶妃奇垒氏,所以她是和硕公主。
清朝皇子、公主的婚配权都在皇上手里,基本都是用来政治联姻了。固伦公主一般都会嫁往蒙古,再不济也是嫁给八旗子弟。
像阿吉格这种正统的公主嫁给汉人在清朝历史上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宗室之女以公主之名出嫁,就像《红楼梦》里的贾探春一样。
可见这位和硕公主在宫里地位非常一般。
六年后,顺治帝改封阿吉格为和硕建宁长公主。
建宁公主与驸马吴应熊一直生活在京城,并未藩居云南。实际就是为了控制吴三桂,朝廷将吴应熊留在京城当质子。不过这二人琴瑟和鸣,郎情妾意,生儿育女,过得好不惬意。
因为吴三桂为清廷镇守一方,劳苦功高。顺治帝为了嘉奖吴家,不断的给身在京城的吴应熊加官进爵。
吴应熊从最初的三等子爵到正一品的太子太傅,也不过十五年时间。
顺治帝在位期间设立的四位藩王,辅佐八旗,为朝廷镇守边疆平定四方。
顺治九年定南王孔有德身亡于文本,他的儿子又被奸人所害,定南王一脉无人继承,于是顺治帝废除了其爵位,从此四藩变三藩。
顺治帝去世后,八岁的康熙登基,四位辅臣辅佐。整个朝廷暗流涌动,京城这边鳌拜一家独大,边疆三藩各有异心。
三藩中平西王吴三桂军事力量最强大,不管是从政治还是军事,各方面他都有能力自立门户。朝廷渐渐的也感觉到三藩没有以前好管理,等到康熙亲政时,撤藩势在必行,只是看何时撤,怎么撤。
“撤三藩”是康熙帝政绩之一,这其中各种人情世故的拉锯、尔虞我诈,就是一场政治斗争,非常的精彩,体现了青年康熙过人的才智与胆识。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已年近七十,身体多病,于是上奏康熙想告老还乡回辽东老家。
康熙敏锐的感觉到,他等待已久的撤藩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不但同意尚可喜的请辞,还将平南藩王一并撤离。
康熙这一招让平西王吴三桂与靖南王耿继茂大为震惊,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这二位假意上奏也请求撤藩,想探一探康熙的心意。
结果康熙顺水推舟的大笔一挥,准奏了。
由此看来,康熙对三藩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三藩中平西王吴三桂是老大,军事力量最强大,他造反之心更是蓄谋已久。现在时机已到,于是他联合靖南王以“反清复明”的名义起兵造反。
康熙当然知道三藩没这么容易撤,也知道吴三桂试探自己的心思,所以在军事上早就有所准备,甚至在三藩的军队里早就埋伏了朝廷的人。
吴三桂何时起兵如何攻打,康熙都了如指掌,所以吴三桂很快就败下阵来。平西王、靖南王从此与朝廷撕破脸。
康熙十三年,吴三桂自立为王,称“周元年”。康熙获悉,怒不可竭,将定居京城的吴家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处以绞刑。论亲戚,康熙处死的是他的亲姑父与表弟。
康熙此举确实让吴三桂身心皆受重创,一病不起。
倍受打击的除了吴三桂,还有建宁公主。一天之内她失去丈夫与儿子,任她如何痛哭,也哭不回丈夫儿子的命。
康熙二十年,三藩终于平定。平西王吴三桂早在三年前去世,继承他“周”字号王位的是孙子吴世瑶。
为了以绝后患,康熙不得不赶尽杀绝,他下令将吴氏一族斩草除根:“二幼孙缢杀,诸庶孙斩首弃市”。这二幼孙之所以区别对待,因为他们有爱新觉罗的血脉,是建宁公主之子。
建宁公主痛哭流涕跪求侄儿康熙,求他放过这两个孩子。她已经失去丈夫和一个孩子了,这两个孩子年纪还小,他们没有任何的过错,不该为爷爷的过错承担后果。
康熙虽然觉得姑姑可怜,但是谁叫她摊上这么一个野心勃勃的公公?说一千道一万,这两个孩子是吴家的血脉,谁也说不准他们长大了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要怪,就只能怪命运,就只能怪他们为何投胎在吴家。
康熙四十三年,建宁公主去世,不知道在失去丈夫、孩子们之后的二十多年,她是如何一个人熬过来的。
人的命运就是这样,起起伏伏,浮浮沉沉。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参考资料:
【1】《明清史料》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