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4年朱德从监狱“救出”老同学,2年后他却自首:我还没改造好 众所周知,朱

1964年朱德从监狱“救出”老同学,2年后他却自首:我还没改造好 众所周知,朱德在南昌起义以及南昌起义火种保留中所做出过杰出贡献,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他在讲武堂的袍泽之情分不开。 那是1928年4月,朱毛会师的消息传到了南京,一度让蒋介石震怒,于是他很快电令湘粤赣三省政府,“克日会剿朱毛”。 事不迟疑,湖南、粤军、江西都派出人马参加“会剿”,其中江西派出了“两只羊”,即杨如轩、杨池生,他们各率一师兵马,向井冈山根据地扑来。 当时毛主席进行了不同的策略,对湘军、粤军采取守势,对赣军采取攻势,并且将江西的“两只羊”成了反围剿的重点。 很快,杨如轩率四个团扑向井冈山北端的永新县城,红军见状来了个“敌进我退”,为了诱使杨如轩的两个团出城追赶,就把县城让给了他。 与此同时,红军主力急行军又逼近县城西面,杨如轩听到报告,又迅速派出一个团迎战,如此一来,县城里只剩一个团。 然而谁知道,杨如轩派出的这个团跟红军主力交战了一个小时就被消灭掉了,于是红军急速朝县城推进。 而彼时的杨如轩正洋洋得意的坐在县城里听留声机,以为红军被打的一败涂地,谁知当一颗流弹打到屋脊瓦片上时,他这才大吃一惊,迅速扔下留声机逃之夭夭。 没过几天,杨如轩决定带领残兵败将,联合另一只“羊”——杨池生再次与红军决一死战。 然而这次朱德亲自指挥战斗,最终将两只“羊”打的一蹶不振。 那么赣军被打败,湘军和粤军也就望而生畏,不战而退,至此蒋介石发动的对井冈山的第一次“会剿”,只得偃旗息鼓。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杨如轩不仅是朱德在讲武堂的同班同学,而且和朱德还是拜把兄弟。两人由于同样的爱国信念,还组织了一个五华社,可以说具有很深的袍泽之情。 1909年中秋,清政府在云南设立陆军讲武堂,为新军及防营现任军官培养武学之所。 彼时,朱德也考入了讲武堂步兵科,而且他在讲武堂的学习生涯对其在南昌起义中的贡献产生了奠基的作用。 应该说讲武堂的学习和训练将朱德培育成为一个敢打硬仗,足智多谋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而在起义军南下的军事行动中,朱德发挥着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 尤其当南昌起义主力部队南下广东的军事行动失败后,朱德又率部分起义军历尽重重磨难,把南昌起义的火种保留了下来,而这些也与杨如轩的“帮助”分不开。 当时朱德率领起义部队来到临川时,驻临川的杨如轩得知后便把部队撤到城外,悄悄给起义部队让出一条南下的大路,使得起义部队得以顺利通过宜黄,广昌直达瑞金。对此,朱德也是铭记在心。 只不过后来两人因信仰不同分道扬镳,朱德专门奔赴德国学习并加入了共产党,而杨如轩却投靠了蒋介石,于是出现了开头兵戎相见的局面,但在朱德的内心始终忘不了这个老同学。 后来“会剿”失败后,杨如轩被解除兵权,调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再后来回云南担任宪兵司令和防空司令,而1938年离职后就逐渐淡出了军界。 新中国成立后,杨如轩因历史问题被关进了监狱。 1964年期间,朱老总去昆明进行视察,彼时的杨如轩还在监狱里,不过他通过长期改造之后,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加上原本问题不算大,朱德就协调关系将他放了出来。 然而谁知道,两年后突然一场暴风雨来临,嗅觉灵敏的杨如轩突然又自首,说自己还没有改造好,随即又被投进监狱,直到1976年才重获自由,后被安排在云南省文史馆工作。 不得不说杨如轩的历史轨迹确实跌宕起伏,而他也因与朱老总的深厚友谊给世人留下许多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