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9年,为了推广变法,商鞅在秦国都城雍城南门立起一根木头,大声喊道:“谁能把木头抬到北门,就能得到黄金十两。”围观的人都在议论,却无人敢尝试。商鞅见状,立即将赏金提高至五十两。重赏之下,一名青年走出来,毫不犹豫地扛起木头,从南门一路走到北门。商鞅如承诺般,立刻给了他五十两黄金。此事传遍全城,百姓纷纷称赞商鞅的公信力,为变法铺路。 商鞅,原名卫鞅,是魏国公叔痤的门下生,深受李悝、吴起等法家思想的影响。公元前361年,他被公叔痤推荐给魏惠王,然而魏王未采纳他的建议,反而认为公叔痤的推荐荒谬。但在公叔痤死后,商鞅未离开魏国,直到秦孝公听闻其才华,召他至秦国。 商鞅见秦孝公后,首先提出了富国强兵的策略,这让秦孝公深受触动,决定任用他进行变法。然而,变法初期面临巨大阻力,秦国的贵族和守旧大臣甘龙等人坚决反对。商鞅在朝会上辩论,强调改变古法和旧礼对国家富强的必要性,最终打破了守旧势力的抵制,成功推动了变法。 商鞅变法的第一步是树立威信,利用木头的奖励举措,迅速赢得民心。接着,他继续推行“强兵”政策,打压贵族,实施《军功二十等军功爵制》,使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公元前350年,商鞅作为大良造进行第二次变法,进一步削弱贵族权力,推动秦国法治化进程。 公元前341年,商鞅趁魏国在马陵之战失败,建议秦孝公攻打魏国,成功夺回河西,并通过一系列战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获封“商君”。 然而,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即位,商鞅被公子虔和贵族们陷害为“谋反”,并在逃亡途中被拒绝入住客栈。最终,商鞅被迫返回封地并发动叛乱,但失败后被捕,车裂致死,三族被诛。然而,商鞅的法治改革并未因他的死亡而终止,反而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359年,为了推广变法,商鞅在秦国都城雍城南门立起一根木头,大声喊道:“谁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本人
2025-01-25 17:19: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