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7岁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迎娶29岁女军医,婚后生下儿子陈由伟。如今,他这唯一的儿子生活得怎样了? 1933年,陈景润诞生于贫困的家庭环境中。他的早年生活由于家庭财务困难和母亲身体虚弱的复杂情况而变得异常艰难。母亲身体不佳,无法哺乳,他的成长依赖于邻居提供的简单的米汤。在他即将进入学龄的时刻,因家庭无力负担学费,陈景润的教育早期依靠哥哥放学回家后分享所学的知识。 陈景润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不仅仅是在听取哥哥的课程知识,还自学哥哥的旧书本,独自练习写字和拼音。看到儿子对学习的热情,他的母亲决定让他进入小学学习,尽管他体格瘦小。小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突出,但也因此受到了一些同学的欺凌。面对同学的排挤和暴力,陈景润曾一度想要放弃学业。然而,看到父母的辛劳和期望,他选择坚持,希望通过学业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中学时期,陈景润不仅在学习上继续保持优异,还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位教师。一位是来自高等学府的前教授,他的语文老师,深刻理解社会的贫弱,热衷于传授5000年的中华文明和历史。另一位是数学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他在学科知识上给予陈景润极大的帮助,在爱国情感上也进行了深刻的引导。 这两位教师的教诲和鼓励,使得在中学的学业成绩一直保持优异,对数学的热爱和才能也在此期间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高中阶段,陈景润又一次遇到了重要的人生导师沈云老师。在一次课堂上,面对一道复杂的数学问题,当其他学生还在努力理解时,陈景润已迅速解答。他不仅解答了问题,还在黑板上详细地阐述了解题过程。沈云老师对他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激励全班学生要勇于科学探索,提到了未来可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次经历坚定了陈景润将来要为国家科学进步做出贡献的决心。 陈景润的故事始于厦门大学的校园,他进入这所学府后,始终怀抱着哥德巴赫猜这个数学领域的未解之谜。 在大学期间,陈景润的数学天赋逐渐展现,不仅因为他的努力学习,也因为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华罗庚院士。在他的指导下,陈景润开始了多语种的学习,包括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目的是为了能够无障碍地阅读各国的数学文献。 在华罗庚的悉心指导下,陈景润的数学理论基础日益坚实。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即刻步入职场,而是选择了继续深造,致力于数学研究。在这一阶段,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他的住所简陋,几乎被堆满了计算用的草纸,这些草纸装满了数个麻袋。 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陈景润终于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他发表的论文不仅推进了数学界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理解,更是在国际数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项研究的成功,也是他对华罗庚老师指导的最好回报。 华罗庚去世时,陈景润已身体多病,但他仍旧坚持要参加导师的追悼会。尽管体力不支,陈景润在追悼会上站立了四十分钟,泪流满面。 陈景润在生活中的无助与孤独与他在数学界的成就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个人生活简朴到极点,感情生活几乎一片空白。然而,正是在他一次因劳累过度而住院的经历中,陈景润意外地遇到了他的终身伴侣。这段情感经历,虽未详细记载在数学的历史中,却是他人生旅程中一次意外的温暖。 在陈景润45岁那年,他与27岁的医生由昆相遇,这场意外的邂逅点亮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尽管遭遇年龄差距带来的拒绝,陈景润的坚持终于打动了由昆,两人结为夫妇。 婚后,陈景润与由昆的生活渐入佳境,不久迎来了他们的儿子,名为陈由伟。这个名字蕴含了陈景润对儿子的期望和对妻子的深情。尽管陈由伟继承了父亲的数学才华,他的性格却更为外向和自立,对数学的兴趣并不如父亲那般浓厚。即使如此,陈景润对儿子的教育理念十分开放,鼓励他追随自己的兴趣。 陈由伟的生活轨迹在父亲离世后发生了重大转变。原本在加拿大学习商科的他,最终决定转而学习数学,重新捡起父亲未竟的事业。 陈由伟的职业生涯起步于银行,但他很快选择了创业之路,创立了一家专注于医疗行业的公司,这一决策也得到了母亲由昆的支持和指导。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成为福建省创新型民营企业100强和中国网络安全企业100强的成员,他这种敬业精神和对国家的贡献意识也是他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到2022年,陈由伟的公司进一步跻身“科技改革示范性企业”。公司不断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进行研发投入,陈由伟在继承父业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1980年,47岁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迎娶29岁女军医,婚后生下儿子陈由伟。如今,
品古观今吖
2025-04-16 10:21:33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