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美财长虚张声势,美国对华打出战术性撤退,中国再一次通告美国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5月5日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美国已与18个“重要贸易伙伴”展开对话,并称这些国家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方案”。这一说法与4月27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一致,该报道称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制定了新谈判框架,计划在未来两个月内以每周六国、三周一循环的方式与约18国磋商,目标在7月8日前达成协议,否则将征收对等关税。 但我认为,美财长此举是在虚张声势!因为从目前的关税战态势来看,美国还是十分被动的。因为中国、欧盟、加拿大以及日韩等重要的经济体,均没有对美在关税上作出妥协。 今天有一个消息传来,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何立峰副总理作为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将在访问瑞士期间,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长贝森特举行会谈。

我之前就说过,美国人的话,千万不能当真!美国几次主动要求我们就关税问题展开商谈,其实更多的是试探性, 美国主要想制造一个假象,就是“你们看,我美国和中国都开始谈了,中国都快要让步了,你们也赶紧和美国谈。可事实上呢?中国只是不拒绝与美方进行关税商谈,但是要建立在双方互信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一切免谈! 现在开始谈,不代表现在就能谈成,也不代表现在会停止贸易战,更不能代表我们要对美国作出让步!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在“朝鲜战争”的时候,我们是怎么与美国人谈的,最后让美国人心甘情愿的退兵。 1951年7月开启的停战谈判非但未能冷却战局,反而催化出更激烈的战略博弈:从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到上甘岭血战(1952年10月-11月),乃至金城反击战(1953年7月),这些载入史册的钢铁碰撞皆发生于谈判期间。相较之下,谈判启动前的军事行动倒似战争序曲,而谈判桌畔的交锋才是真正刺刀见红的生死博弈。战场上的弹道轨迹与谈判桌前的条款草案形成镜像映射,炮火硝烟实时转化为外交砝码,每一轮斡旋都是带着硝烟味的利益交割。 当下中美经贸博弈同样暗含战略主动权的微妙转换。当华盛顿将谈判作为施压工具时,北京以"同意接触"的表态既展现大国担当,又暗含攻守之势的深刻考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谈判桌上的议程设置权与战场维度的规则定义权,恰是决定主动权归属的关键战场。

中国之前就发布了一则视频,主题的大致内容就是《不跪》!但我今天看到一个观点,他说在这场中美贸易战中,美国所扮演的角色是客户,而我们则是供应商,所以美国比中国更有优势? 这位网友俄的大致观点是这样的,他说美国是掏钱买货的甲方,咱们是接单生产的乙方。您见过几个乙方敢跟甲方拍桌子的?除非你手里攥着独门绝技,就像稀土这种掐人命门的资源,否则甲方分分钟能换供应商。现在东南亚的工厂灯火通明,印度工人加班加点,南美国家也摩拳擦掌,这些昔日的手下败将正等着接盘咱们的订单呢。 但我认为,短时间内没有哪个国家能替代中国,所以短期看一定会对美国造成重大冲击,造成他供应链断裂,让他承受比较大痛苦。而对中国的影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展现。

谈判越早谈成当然越好,但急不得。2018年那会美方代表七次掀桌子走人的教训还热乎着,这次得让他们先把"从实力地位出发"的臭毛病改改。何立峰副总理去瑞士可不是送温暖的,带着中国智造2025的成绩单和14亿人的消费市场当筹码。 美国那边有什么筹码呢,全美制造业过度空心化,还有大半个美国沉睡在金融业!无非就是剩下一点高科技产业。 可现在的问题是,从7年前开始,中国就没有从美国那边进口什么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与服务了。所以这一招对中国没用。 我的观点就是,中美关税谈判,肯定是要谈的!但是如何谈、以什么样的方式谈,乃至谈出什么样的结果。主动权掌握在中方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