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裙裳经常拖着地面,是不是得经常洗? 古代的礼服虽然从来不洗,并不是古代贵族有多么奢侈,单纯的是这玩意洗不了,织金工艺的丝织品洗了就会失金,只留一些碎屑浮在线上;妆花工艺的丝织品过水就会串色,也全废了。 但是这玩意还真不是穿一次就扔了,古代的官服是很贵的,尤其是出席正式场合的朝服、祭服,真的是用金丝银线织成的,清代一套完整的官服,要价一千六百两银子,礼服就更贵了,一套下来动辄上数千两银子,根本换不起新的,很多人的官服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甚至是借来的。 不止清代如此,比如宋代举行朝会的冕服,基本都跟现在大学的学士服一样,都是官员们从礼部借来的,朝会前借出来,朝会结束后要还回来,米芾有洁癖,非得拿去洗,还让人洗了三遍,结果给洗掉色了,结果第二天就挨了罚。 明代的祭服需要官员自己置办,于是官员们为了省钱,发明了很多偷工减料的方法,比如绶环按规定要用金玉材质,要配两个玉环或者金环,官员们买不起,于是用线在绶带上织了两个环形图案;大带要用赤白二色绢织成,官员们买不起,直接在蔽膝上缝个条形图案出来,就好像自己束了大带一样。除此之外官员还要佩戴玉佩,这个也有买不起的,直接拿铜铁材质的凑活。 朱元璋制定这套规范的本意很好,通过统一而华贵的衣服来显示天朝威严,但是他完全没有考虑官员那点微薄的收入,能置办的起这么一套复杂的衣服吗? 所以自明朝中期开始,朝服越穿越乱,材质又脏又旧不说,形制也是五花八门,到嘉靖年间,皇帝终于忍不了,重新制定了朝服规范,大幅度简化了朝服的配置,不过就是这样依然有不少官员偷工减料,不过一般只有不穿的太过分,朝廷也就听之任之了。 古代除了财力无限的皇家之外,其他贵族、大臣们对于礼服的态度基本上都是能不穿就不穿,穿的时候尽可能的避免弄脏了,穿完之后小心掸去灰尘,仔细的收起来,以备下次使用,然后一直穿到脏的受不了为止,虽然从来不洗,但是绝对不代表他们只穿一次。 比如《红楼梦》里描述的贵族生活,贾府很多东西都是"半旧的",正经的好衣服坏了贾府的主子们也是会心疼,会尽力想办法修补的,压根不是穿一次就扔了这么奢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