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民进党“党报”的《自由时报》终于终于真心实意点赞大陆军事实力了!该报称:1.印巴空战证明,中国导弹技术、战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确实有巨大杀伤力。2.这些在巴基斯坦得到实战验证的中国武器、战术可能会运用于台海,使解放军行动更为成熟。3.解放军的“视距外作战”能力将对台军战机造成致命威胁。4.中式装备于这次高强度交战中的稳定表现,不仅使中方未来能对武器进行改良升级,也变相提升了在国际军火市场的可信度。 反转来得太快,绿得不能再绿的《自由时报》一贯是“中黑”,对印巴空战的印度惨败沉默3天后,今天发出一条深度重磅报道,瞬间成了“中吹”。 报道一开始就对大陆出口给巴铁、取得实战亮眼表现的PL-15E空空导弹一顿猛夸,称其具备“射后不理”的远距命中率。报道指出,PL-15具有主动雷达导引、抗干扰能力、双向数据链更新等特点,射程至少145公里,明显优于印度现役俄制R-77。其出口型PL-15E具备“射后不理”能力,发射后可由其他平台提供导引讯号,大幅提升远距攻击力。 紧接着是夸巴解放军的“整合式作战网路”模式,以及高节奏“视距外作战”的应变能力。 报道称,巴基斯坦近年在中国协助下进行战术革新,透过中国提供的整合式作战网路,歼-10CE与JF-17“枭龙”等主力战机,并与空警-200预警机、地面防空系统如红旗HQ-9协同运作,实现跨平台目标锁定与火力分配。这种模式允许飞机在无需开启雷达的状态下由第三方导引发射导弹,大幅提升打击精度与突防能力,并能在视距外即对敌方战机造成致命威胁。 此次冲突中,巴方使用了中国提供的数据共享战术,广泛投入PL-15E成功击落印方先进战机,显示中国导弹技术、战术已不是纸上谈兵。 相较之下,印度空军虽拥有法制“阵风”战机作战方式仍偏重于传统的主动雷达扫描与自我导引射击,较少实现多平台间的火控整合,印方甚至可能不知道巴方会采用此种远程战术。在战斗中,印方战机进入PL-15E的射程而未即时发现,暴露其对高节奏“视距外作战”的应变能力不足。 此外,报道担心台军战机“会被列队枪毙”“起飞即被摧毁”。 报道称,中制武器的联合使用模式,若未来解放军用于对台作战,台湾空军势必将面临“敌机射程远离台战机打击范围”的困境,会遭遇视距外打击,台军战机可能起飞时甚至没起飞就被“列队枪毙”即时摧毁。 报道称,台湾目前虽拥有F-16V与IDF(经国号)等主力战机,但在中远射程的空对空导弹打击、数据链整合,以及防空系统整合方面仍具挑战,特别是面对搭载AESA雷达与数据共享能力的大陆战机编队时,若未能早期预警、启动联合作战,台湾将在“视距外作战”落败。 报道最后谈到此次空战对国际军火市场的冲击。报道指出,对中方而言,这次印巴空战等同于中国武器的一次实兵验证,补足长年缺乏的实战经验诟病;随着PL-15E等装备于高强度交战中的稳定表现,不仅使中方未来能对武器进行改良升级,也变相提升了在国际军火市场的可信度。这些珍贵作战数据,有助解放军未来优化设计与作战流程,使解放军拥有更成熟的技术能够对付美制武器;这对未有现代作战经验的台湾来说,是一大隐忧。 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美西方军事研究机构与智库学者对这次空战的研究重点,不再是放在中国单一武器如何稳定,如何先进,而是放在巴基斯坦所运用的解放军多平台整合作战、联合作战战术体系。 换句话说,这次巴基斯坦优异战绩,不只是中国造武器系统的厉害,更厉害的是巴方学习运用了解放军的超燃战术——A武器锁定,B武器发射,C武器导引,然后让D武器去攻击。虚虚实实,印方根本摸不到头脑,不败才怪。 就武器方面来说,中国歼10的“低阶版”“青春版”歼10C都这样了,若是歼16,歼20,歼35,歼36……再配上顶配版载具、侦察指挥控制系统,以及无限量供应的产能,这会是怎样的卓越?美西方恐怕不得不严肃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