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超视距空战:被误解的排队枪毙曾几何时,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空某所提出的排队枪毙

超视距空战:被误解的排队枪毙

曾几何时,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空某所提出的排队枪毙法是空战中最大的谬误,超视距空战决非发射导弹、排队枪毙那么简单,空战战术必须与极其复杂的双平面机动绑定,否则就是无稽之谈。

这种说法在半主动导弹时代有其合理性。半主动导弹射程普遍不远,即使是长距离的麻雀F、杨树ER最大作战距离一般也不超过30公里,导弹平均速度不超过m2.5,从发射到击中目标需要40秒左右。中距攻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F极,指载机发射导弹到击中目标时,载机到目标的距离。

从导弹飞行时间考察,可以发现正常中距攻击时F极都不超过10公里,载机已经进入目标近距弹攻击范围。因此即使攻击方有射程优势先行发射导弹,如果在导弹发射后不作机动很容易接近到目标的导弹攻击范围,搞不好就是两败俱伤。这显然不是合理的战术,在中距空战中引入复杂的双平面机动,通过转右转弯上下运动闪转腾挪,尽量在保持照射时降低敌方的攻击距离和攻击成功率,是中距空战的必修课。

然后还有机载雷达的限制。半主动时代火控雷达必须持续照射目标才能引导攻击,火控雷达受原理限制对侧转机动目标持续跟踪能力有欠缺,火控雷达对双平面高速机动的目标可能漏检,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机队作战的效能,如果有地面、空中雷达支援,长机僚机、小队分队间采取复杂的协同机动,引诱、分散、打乱敌人的空战火力,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也是编队空战的必修课。

有鉴于此在半主动时代追求简单高效的排队枪毙法是不现实的。然后在主动弹刚装备的九十年代,受限于导弹和火控系统的性能,美空军仍然会在导弹攻击采取f-pole,增大中距攻击中的a极,防止被对手的半主动弹反击。典型如南斯拉夫战争中鹰双杀支点的战例,鹰发射导弹后立即进行侧转机动边引导边观察,随时准备规避米格机可能的反击。

2010年后随导弹射击距离快速增长,雷达性能越来越好,空战战术反而变得相对简单,因为以前很多飞机做的事,导弹给做了。就像拿长矛与拿刀剑战斗,长矛效率更高,不需要很复杂的动作就能避免刀剑战斗的近身要求,长矛的长度直接把攻击距离填满了。空战也是如此,电扫火控雷达跟踪成功率提高,可以在数十秒内保持对目标的边跟边扫跟踪,并采用波形欺骗防止被对手发现跟踪意图。

导弹射程增加,平均速度升高。高抛弹道的应用明显增加了导弹平均速度,以AIM-120C7为例,万米高度超音速发射攻击八十千米外的迎面目标,平均速度可达m3.5到m4,攻击距离翻倍,攻击时间不变。导弹雷达导引头采取一定的欺骗措施,比如选择与火控雷达近似的频段,用tws代替单脉冲跟踪保持前期角跟踪,跳频伪装等等,对于性能不是很高的机载RWR,导弹攻击威胁往往是非常模糊的,并不像游戏里那样导弹与RWR是因果关系。

大规模机群活动中伴随密集的电子干扰,空情经常是异常复杂的,飞行员很可能被并非紧急的一般空情注意力过载,而无法对最紧急的威胁作出有效反应。飞机的辅助决策需要非常高水平的ESM系统捕捉、梳理、筛选出最优先的威胁展示给飞行员,帮助飞行员即使采取应对措施。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空战容易变成排队枪毙的简单屠杀,尤其是高度隐身的制空机面对一般的战斗机时。

评论列表

习惯孤单
习惯孤单 3
2025-05-12 13:47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