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初,一家澳大利亚公司提出了“金属风暴武器系统”。该款武器系统是一种一次性射出大量子弹的武器系统,可以通过密集的“子弹雨”拦截导弹。 该武器系统刚被提出时一度被称为是“下一代近防武器”,被认为可以拦截蜂拥而至的无人机群,也可以拦截高超音速导弹。 不过从后来这款武器系统的发展来看,“金属风暴”显然是被吹过头了。 金属风暴系统
从“金属风暴”提出的21世纪初到现在,这款武器一直没有受到全球军贸市场的认可,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装备该款武器。 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一就是这玩意有一个压根没法解决的技术难题,那就是大量子弹激发时引发的过热问题。
“金属风暴”可以看成是一种“更多管的近防炮系统”。像我国现在各军舰上使用的1130近防炮,就有11根管子。 而“金属风暴”的管子更多,达到了36根,甚至可以更多。
以这些管子的数量,“金属风暴”在发射的时候一分钟可以发射超过160万子弹出去。 但子弹在激发的时候会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会产生巨量的热量。 最普通的单管机枪在长时间射击后,都会因为子弹产生的热量导致过热以至于融毁枪管。这几十根管子同时发射子弹,那热量堆积起来是普通单管机枪产生热量的几十倍了。
并且“金属风暴”的这些枪管是链接在一起的,这导致子弹激发时产生的热量,更不容易散发出去。 像加特林机枪,6根枪管之间互相有一定的距离,能保证充足的散热。 但“金属风暴”这几十根管子如果不连接在一起,互相之间还要保持距离,那么这套武器系统的体积就会非常庞大。
要保证其体积足够小,就必须让这几十根管子牢牢的“捆绑”在一起。于是子弹激发时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发出去的问题就出现了。 所以“金属风暴”的技术路线充满了悖论。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没有国家能给出既可以保证“金属风暴”体积较小,又可以解决其散热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澳大利亚方面设想过采用电子点火的方式。 但是电子点火也会产生热量,几十根管子捆绑在一起时产生的热量依旧很可观。
其次电子点火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非常弱。比如说高温低温、复杂电磁环境等等。 也就是说,“金属风暴”采用电子点火的话,对方朝着“金属风暴”方向投放一枚电磁脉冲弹,“金属风暴”就会完全没法用了。 在电子点火技术不可靠的情况下,使用常规的子弹是更符合现实的技术路线。 因为以上技术难题无法解决,所以“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其实一直只存在于理论中,这些年来根本就没有成熟的产品,自然也就没有国家服役了。
除开技术问题难以解决之外,“金属风暴”的实用性也有很大的问题。 这款武器系统的最大卖点是射速快,理论上每分钟可以发射超过100万发子弹,最多可达160万发。 但1分钟160万发的子弹,很显然“火力过剩”了。
说到这个问题,有一个常见武器可以证明这一观点,那就是冲锋枪。 冲锋枪是一种射速很快的全自动武器,在很多人看来,冲锋枪的射速应该是越快越好。但实际上,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设计冲锋枪的时候,都会有意识的压制冲锋枪的射速。 正常的冲锋枪在射速上都会维持在每分钟800发到1200发,超过这个射速反而会降低冲锋枪的实用性。 像大名鼎鼎的维克托冲锋枪,每分钟射速达到1200发,一个30发子弹的弹匣,其子弹在2秒钟之内就能打完。
以维克托冲锋枪的这个射速,就已经有点火力过剩的问题了,再快不仅无法进一步提升枪械的杀伤力,还会导致枪械过快的消耗完弹药,降低其持续压制时间。 在实战中,机枪手也不会一直摁着机枪的扳机连续开火,都会采用“点射”的方式。 而不管是军舰上用的近防炮,还是车载机枪,实际作战的时候也多使用“点射”。所以以射速为卖点的“金属风暴”,实际上没有明显的实战优势。
此外很多人认为“金属风暴”具备拦截高超音速导弹的能力,其能力实际上也存疑。 “金属风暴武器系统”说白了就是一种“加强版近防炮”,相较于一般近防炮射速快了很多,能在一瞬间射出密集的子弹。 但问题是拦截高超音速导弹的难点从来不是近防炮子弹的射速不快,而是雷达系统无法及时的发现、锁定高超音速导弹。
“金属风暴”是一种“近防炮”,就意味着它的射程不长,仅有5~10公里左右。它要拦截高超音速导弹,也仅仅只能在5~10公里的距离上拦截。 高超音速导弹的速度高达5马赫以上,有些能快到10马赫。我们就算其速度只有5马赫,那么其飞跃10公里的距离仅需要不到6秒钟的时间。 “金属风暴武器系统”要在6秒钟的时间里完成追踪、锁定高超音速导弹,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难于登天。
所以在当前的军事领域,拦截高超音速导弹的“主力军”还是先进的防空武器系统,需要依靠那些射程在几十公里甚至是数百公里的防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