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武则天退位后,殿外的人却向张柬之劝道:“应该将武后关押到太庙去,处决了她,断不可让她成为第二个吕后!” =
公元705年正月,大唐帝国正值隆冬时节,但长安城里的气氛却格外热烈。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拥立李唐”的呼声。
经过一番激烈的朝堂斗争,49的李显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大唐的国号也重新启用。这一切看上去顺理成章,但其实背后却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
那天清晨,五位朝中大臣张柬之、崔玄暐等人披挂上阵,带着千余名禁卫军兵,浩浩荡荡地杀到了皇宫的玄武门前。在他们的眼中,只有铲除奸佞、拨乱反正,大唐才能重现光明。
而此时的女皇武则天还蒙在鼓里,正卧病在床。她身边的两个宠信张易之、张昌宗还在谄媚地跪着,丝毫没意识到外面的形势已经风雨欲来。
等到张柬之带兵冲进宫来,武则天从他坚定的眼神中读出了“来者不善”的信息,她恍然大悟,自己的时代怕是要结束了。
但其实,张柬之的“造反”念头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张柬之这个人,表面上对武则天忠心耿耿,骨子里可是李唐的死忠。他刚一上任,就开始联合其他大臣,跟武则天宠信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对着干。
这俩家伙仗着武则天的宠爱,为所欲为,狐假虎威,甚至逼得太子李显都要听他们的。这俩张还干了更缺德的事,残害李显的儿女,如此丧尽天良的行径彻底惹恼了张柬之。
公元700年,武则天刚刚询问大臣们谁可以担任宰相之职,那会儿狄仁杰还活着,他曾多次劝武则天把皇位传给儿子李显。
狄仁杰可是见多识广,他用了个“儿子肯定会给您上坟,外甥可就不一定了”的理由,对武则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算让她点了头。
在狄仁杰的运作下,被废为庶人多年的李显又重新披上了太子的龙袍。这步棋走得简直妙极了,表面上是尊重民意,其实是在为日后李唐王朝的复辟埋下伏笔。
狄仁杰心里从来就没把武则天当自己主子,他效忠的始终都是大唐的江山社稷。
其实,武则天晚年的诸多决策,其实都以后得政变埋下了祸根。
她启用酷吏,动辄严刑峻法,搞得朝野人心惶惶。她身边尽是些马屁精,对头却都是自己人。搞到最后,谗言惑主的奸佞当道,忠良败走的结局,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张柬之带兵逼宫的时候,武则天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自己信任的臣子里,竟然藏着这么多不臣之心。而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这个“江山”,怕是就要毁在今天这场突如其来的宫变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