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新四军旅长刘飞打了一次胜仗,抓了几个日本俘虏,突然,他看俘虏中有一人很眼熟,便笑道:“山本幸雄?”
山本幸雄是谁呢,竟然能被一个旅长记住?
那是因为山本幸雄曾经被刘飞俘虏过两次,虽然最后都得以逃脱,但他被俘虏多次的客观事实不可抹杀。
六年前刘飞跟着部队一起端掉据点的时候,那是山本幸雄第一次被刘飞俘虏。
但是当时局面混乱,被山本幸雄浑水摸鱼逃跑了,这件事一直被刘飞记在心上。
第二次则是在车桥战役中,山本幸雄再次被刘飞俘虏,刘飞没有苛责他,而是给他宣传共产党优待俘虏的政策,企图让山本幸雄迷途知返。
但后来由于看守人员疏于防范,又让山本幸雄瞄到机会再一次逃跑。
一个人三次都被这个人俘虏,被俘虏的人记得清楚,这个俘虏他的人又怎么可能轻易忘却呢?
山本幸雄被刘飞俘虏第三次的那一年,日军在我国的光景已经算穷途末路,而我军也开始了真正的反杀。
恰逢阜宁县城被新四军18旅从日军手中夺回,我方的信心成倍数增长,并且一度趁热打铁拿下许多据点。
正是这个时候,新四军18旅收到了上级的新指令,要求他们去歼灭一伙准备从邻县宝应迁徙到兴化周庄的日伪军。
接收到任务的新四军18旅旅长刘飞立马召开了组织的内部会议,在会议上,他们统一认为要打赢这场狙击战首先要确定好埋伏地点。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的埋伏地点的选择,刘飞和几个侦查员前往实地考察,最后在诸多顾虑之下,选定了三垛到河口的路段。
在确定好了伏击点之后,刘飞带领部下进一步全局部署接下来的埋伏工程,意在把敌人困在包围圈里进退维谷。
工程就在刘飞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工程完成度非常的高。
接下来新四军18旅只有一件事情可做,那就是耐心地等待。
在敌人进入包围圈的时候发生了一个乌龙,那就是在刘飞得知消息的预设时间内,敌人没有如期出现。
时间过去许久后,才有三艘无关紧要的货轮出现。
但是刘飞及其部下并没有因此懈怠,他们在时机里等待着机会,最后还是让他们等到了。
日伪军缓缓而来,不知是何原因,或许是因为前后部分的日伪军有间隔,他们在我军设置的第一道防线被阻断,导致两者之间铸就了非常明显的信息差。
第一道防线即被凿了个口子的河道,河水蔓延阻断了日伪军两半部分的联系,而且很好地使其错失了叫救援的机会。
这场战役打了很久,场面血腥激烈,投降的与负隅顽抗的都在其中激荡,一时间混乱不堪。
虽然新四军18旅人数不多,但是其战斗力远远高于敌人。
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日伪军的伪军成分过高,二则是我军精准的判断和充分的战略布局。
如此比较之下,千余人的日伪军最后落了一个溃不成军的后果,其实不算意外。
最后被俘虏的日军还有六个,他们在战场中始终负隅顽抗,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山本幸雄。
被俘虏之后的他们依旧没有投降的意愿,还在用意志进行最后的顽抗。
在收拾完战场之后,刘飞才得余空观察俘虏,发现有一个极为熟悉的面孔,才会有前面那一幕。
刘飞惊讶地感慨,没想到再一次见到山本幸雄。
而山本幸雄也没有那么大的忘性,他见又是俘虏过自己的刘飞,面上顿时间非常羞愧,内心肯定也是百感交集。
而刘飞也没有耳提面命,反而与他开玩笑,让他说说,这次他还能不能逃掉。
这无疑是戳中山本幸雄苟且偷生的面目,他没再找机会逃跑,而选择了切腹自尽来结束自己错误的一生。
几人中突出的那个自尽,让剩下五个俘虏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心甘情愿的投降。
邪不胜正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哪怕山本幸雄无数次从刘飞手里逃走,他欠正义的,最后还是以他羞愧地切腹自尽作为方式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