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4年,顺治不顾群臣反对,废了皇后孟古青。孟古青被废后,回了娘家,谁知她已有身孕。生下龙子后,顺治想接回儿子,孟古青直言:“敢来就出兵!” 说起孟古青,得先讲讲她的来头。她是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的贵族出身,跟顺治帝还是表兄妹。她姑姑就是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靠着这层关系,1651年,13岁的孟古青被选为皇后,进了坤宁宫。这门婚事,说白了就是政治联姻,清朝初年需要蒙古的支持,联姻是最稳妥的法子。可惜,顺治帝福临对这位表妹压根儿没啥感情。他喜欢的是那种诗情画意的爱情,而不是母亲硬塞来的媳妇。据说孟古青性格有点强势,爱摆排场,跟顺治帝崇尚简朴的脾气完全不对付。婚后没多久,俩人就冷了,甚至连住一块儿都不乐意。 到了1653年,顺治帝终于憋不住了,决定废了孟古青。他在乾清宫召集大臣,当面甩出理由:皇后生活太铺张,爱吃醋,夫妻关系差得不行。大臣们一听就炸了锅,礼部的官员跪下劝,说废后得按规矩来,至少跟蒙古王公商量商量。可顺治帝这回铁了心,谁劝都不听,还把一个敢顶嘴的大臣罚了。1653年10月15日,废后诏书写好发出去,孟古青直接从皇后降成了静妃。这事儿在朝野里掀起不小的风浪,孝庄太后脸上也挂不住,毕竟孟古青是她娘家的人。顺治帝这么干,不光是跟媳妇过不去,更像是在跟母后较劲,想证明自己能当家做主。 按理说,被废的妃子一般得老老实实待在宫里,熬日子。可孟古青不走寻常路,传闻她收拾东西,带着几个贴身侍女,坐车回了科尔沁草原。这在当时可是个大胆的举动,毕竟宫里出来的女人,哪有这么随便跑回娘家的?回到草原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这孩子是顺治帝的,可母亲被废,这身份就尴尬了。次年春天,孟古青生下个儿子。草原风大,她在帐篷里熬过生产,孩子落地后,她亲自照看,把他抱在怀里。虽然史书没细写,但这娘俩在草原上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孩子的事儿没瞒多久,消息传到了北京。顺治帝听说自己有个儿子在外头,心里有点动摇,毕竟这是他的骨肉。他派了个使者去科尔沁,带信让孟古青把孩子送回来。使者到了草原,找到孟古青,她看完信后脸色就变了。据说她当场把信扔地上,用蒙古语说了几句狠话,意思是:要是顺治敢派人抢孩子,她就带着族人跟他干到底。使者一看这架势,后面还有几个蒙古勇士站着,赶紧灰溜溜地跑回去复命。顺治帝听完后没吭声,估计是掂量了一下,觉得这事儿不好办,就没再硬来。 孟古青敢这么跟皇帝叫板,不是没底气。她背后站着博尔济吉特家族,科尔沁部在清初可是个硬茬子,手里有兵有马。清朝刚入关,根基还不稳,蒙古的支持对朝廷来说太重要了。顺治帝要是真跟孟古青撕破脸,惹毛了科尔沁部,后果不是他能扛得住的。所以,他只能咽下这口气,孩子留在了草原,没被接回宫里。这事儿也看出,孟古青不是个软柿子,关键时候能豁出去。 废后闹出这么大动静,孝庄太后不得不出面收拾。她赶紧又挑了个博尔济吉特氏的女孩,就是顺治的侄女,送进宫当了新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孝惠章皇后。这么一弄,表面上跟蒙古的关系算是缓和了。可孟古青的事儿,还是让朝廷对科尔沁多了点防备心理。毕竟,谁也不想再惹出个不好对付的“前皇后”。 孟古青的下落,史书里没说清楚。有学者猜她可能被送去了冷宫,最后葬在清东陵。但民间更爱传她留在草原,陪着儿子过完后半生的说法。她的儿子没被清廷认下身份,估计就在科尔沁当了个普通贵族,骑马放羊,平平淡淡地活下去。孟古青这辈子,从皇后到被废,再到草原上护着孩子,也算是个传奇。她在政治婚姻里没啥选择,可在保护儿子这件事上,她硬是拼出了自己的路。 孟古青的故事,不光是她个人的悲欢离合,还能看出清朝初年的那堆乱七八糟的事儿。顺治帝废后,表面上是夫妻不和,其实是他想摆脱孝庄控制的一个信号。可他没料到,孟古青回了娘家还能掀起波澜。这事儿也提醒朝廷,蒙古贵族不是好惹的,清朝得小心哄着。孟古青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所有人:就算被废了,她也不是随便捏的软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