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2003 年,82 岁高龄的杨振宁回到中国,定居北京,全身心投入清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毅然将清华大学支付的薪资,连同早年获得的诺贝尔奖金,毫无保留地捐赠出来,累计金额超过 2000 万人民币。这一慷慨之举,令众人真切领略到他对祖国教育与科研事业的赤诚之心 。 早在 1997 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就向杨振宁发出诚挚邀请,期望他能主持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的工作 。彼时,杨振宁尚未从美国的教职退休,无法立即全职归国 。但这份邀约在他心中种下了回国的种子,他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发展动态 。 终于,在 2003 年,他克服诸多困难,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刚一回国,他便马不停蹄地投身教学一线,亲自为 120 多名清华本科生开设物理课程 。每堂课长达 90 分钟,一周两次,即便年事已高,他授课时也全情投入,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的物理知识,期望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物理人才 。 回溯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他的诸多重大研究成果都诞生于美国 。1957 年,他与李政道因共同发现 “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发现震动了国际物理学界,彼时的杨振宁年仅 35 岁 。在此之前,他还与恩里科・费米合作,提出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展现出卓越的科研天赋 。而他与李政道的合作,起初源于共同的科研兴趣,他们约定每周抽出一天时间专注研究,在不断探讨与实验中,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 事实上,杨振宁并非一开始就选择留在美国 。他自幼深受父亲杨武之影响,杨武之早年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投身教育事业 。杨振宁成长过程中,一直以父亲为榜样,计划在美国完成学业后便回国发展 。 然而,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出台禁令,严禁在美国学习理工农医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 。杨振宁所学为理科,这道禁令如同枷锁,将他困在了美国 。无奈之下,他只能在有限的选择中,继续留在美国潜心科研 。从客观角度看,当时美国先进的科研条件,为他开展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这也促使他在科研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 尽管长期身处海外,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 。自 1971 年起,他多次回国访问交流,为中美科学交流搭建桥梁 。他积极向国内介绍国际前沿科研动态,还凭借自身影响力,劝说众多在美华裔科学家回国效力,为祖国科学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 如今回顾杨振宁的一生,他早期因客观因素未能及时回国,却在美国积累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后期回国后,倾尽全力回馈祖国 。他的捐赠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精神的传递 。他用行动证明,爱国之心不会因时间和地域改变 。在科研领域,他的理论成果推动了全球物理学发展;在教育领域,他在清华的授课与奉献,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物理人才 。杨振宁的贡献跨越时空,为中国乃至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信源:《天才杨振宁》:没有他,就没有清华物理系的今天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06-2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