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安徽三河镇,几万太平军和清军正面交锋,清军统帅李续宾自信满满,准备一举攻破太平军防线,可谁也没想到,太平军这边来了个狠角色,年仅20岁的英王陈玉成。
他故意示弱,假装败退,等湘军追上来,一记“回马枪”反杀,打得湘军措手不及,整整六千湘军被围困歼灭,李续宾自刎,湘军士气大跌,曾国藩接到消息后,在日记里写了句:“四年积蓄,一朝尽丧。”
陈玉成出生在广西,他的童年并不顺利,父母早逝,靠亲戚接济才活下来,1851年,他才十几岁,跟着洪秀全的太平军起义。
当年太平军攻打永安时,陈玉成表现出色,开始受到注意,后来一路跟着太平军南征北战,打仗不要命,谁见了都怕,到1857年,他被封为“英王”,成为太平军最年轻的王。
他不光能打,还会想,他发现清军打仗死板,队形不变,指挥也慢,他就想了个办法:故意在战场上装败,让敌人追,等敌人追得散了,他突然回头,集中火力反打。
这种打法后来被称为“回马枪”,在安徽,他用这招打败过好几路清军,最有名的一次就是三河镇之战。
那一仗前,湘军李续宾带兵围攻三河镇,太平军抵挡不住,连连败退,可陈玉成没慌,他跟李秀成商量,干脆诈败,把敌人引出来。
湘军果然中计,追得很猛,结果一头扎进包围圈,几万人一拥而上,湘军没反应过来,几小时内被打散。
李续宾躲进庙里自杀,他的副将也全死了,这场仗让清军伤筋动骨,曾国藩说这是“国之大痛”。
除了打仗厉害,陈玉成还常常主动出击,九次北上江南,不但断了清军粮道,还多次解围天京,他打的都是硬仗。
有一次,清军围住南京,太平军守得吃力,陈玉成带兵绕路,从后方突袭,把清军两大营地一锅端了。曾国藩被打得服气,在信里说:“此贼悍勇如虎,自古少有。”
左宗棠也评价他,说太平军一大半靠他撑着,他不仅能打仗,还懂得怎么拉拢人心,有一次他在安徽打下庐州,发现当地人不愿意合作,他就放低姿态,给百姓送粮送盐,慢慢收服人心。
甚至还主动想跟西洋人做生意,换洋枪洋炮,他知道太平军打不过清军的现代装备,想办法自己找出路。
陈玉成的婚姻也很特别,他娶了太平军中的苏三娘,两人感情好得很,苏三娘骑马打仗不输男将,两人并肩作战,一起出生入死,在军中出了名。
可是太平军内部并不太平,洪秀全越来越猜疑陈玉成,觉得他兵权太重,功劳太大,安庆失守以后,洪秀全找了个理由,把陈玉成的兵权给削了。
没有兵,就没了主动权,陈玉成知道情况危险,还是坚持留下来守庐州,后来他听说老战友苗沛霖愿意投降,约他到寿州谈合作,他信了,带着一队人去了。
结果这是一场圈套,苗沛霖其实早就投靠清廷,他把陈玉成引出来,设伏兵抓住他。
陈玉成被押送到河南延津,看守他的正是清军将领胜保,胜保劝他投降,说你这么能打,归顺朝廷前程无量。陈玉成冷笑,说:“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
行刑那天,下着小雨,官兵拉着陈玉成上刑场,他一句话没求饶,据说清廷怕他死得太快,找来十几个刽子手,轮流割肉,一共割了三天,刀刀入骨,还不让他死。
到最后,他血流干了,还在高喊:“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去了一半!”这句话成了后来民间传颂的名句。
他死后,延津百姓偷偷把他埋了,几十年后,人们在他墓地上建了碑,1958年,当地政府正式把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算是还了他一份公道。
陈玉成死得壮烈,活得也精彩,他二十出头就统领数十万大军,打遍中原,让湘军胆寒。
他的死,是太平天国一个转折点,此后太平军一蹶不振,清军逐步收复失地,虽说洪秀全还在撑着,但天京很快也守不住了。
不少人拿他和石达开、李秀成对比,石达开是太平军另一名将,也打得不错,可惜后来被困在四川,被清军分化瓦解。
他没能突围,选择投降,结果一样被凌迟,李秀成是太平军的忠王,也很能打,但打法保守,不像陈玉成敢打硬仗,等到陈玉成死了,李秀成一个人根本扛不住。
陈玉成从不怕死,也不怕输,他带兵讲义气,待兄弟如亲人,他也没私心,打下的地盘都交给天王府,自己不占。他身上的血性、豪气,是太平天国后期少有的。
虽然他在史书里只是短短几页,可那几页比很多人一生都精彩。
清军最怕的人,不是洪秀全,也不是杨秀清,而是这个出身草根、横空出世的年轻将领。
正如曾国藩所说:“陈贼骁勇,不可与等闲贼目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