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2年,沈阳军区调来了一名副司令员,因为带个"副"字,军区个别干部根本不重视

1972年,沈阳军区调来了一名副司令员,因为带个"副"字,军区个别干部根本不重视,甚至都不打算准备欢迎仪式。开国上将陈锡联听说后非常愤怒,大声谴责:你知道他是谁吗? 1972年,沈阳军区迎来了一位新任副司令员,杨勇。当时这地方可不是随便哪个军区,挨着苏联边境,军事上特别敏感。可有些干部一看“副司令员”这头衔,就觉得没啥大不了。按理说,新来的高级军官到任,军区怎么也得弄个欢迎仪式表示尊重吧?可他们压根没这打算,觉得接下飞机就行了。这些人估计是想,一个“副”字,能有多重要?他们眼里只有级别,没想过这人过去的功劳和资历。这态度后来可把陈锡联气炸了。 其实,这种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来由。军队里等级观念强,司令员肯定比副司令员听着牛气,大家习惯了按头衔看人。可杨勇的到来,本该是个例外。他们要是多打听几句,就知道这决定有多草率了。 要说杨勇,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1913年出生在湖南,1930年就投身红军,年纪轻轻就凭胆识和脑子崭露头角。他打过不少硬仗,抗战时期、内战时期都有他的身影。最出名的还得是朝鲜战争,他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好几次关键胜利都跟他脱不开干系。战后,他还当过北京军区司令员,那可是个重量级岗位。他在那儿干得漂亮,部队训练和战备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 杨勇跟杨得志、杨成武并称解放军“三杨”,这名头在军里谁不知道?到1972年,他已经是位功勋卓著的老将了。这次调到沈阳军区当副司令员,不是降级,而是带着丰富经验来坐镇。那些干部要是知道这些,还敢这么怠慢吗? 陈锡联,当时沈阳军区的司令员,也是位硬汉。他自己经历过长征,后来在军中爬到高位,对老战友和有功之人特别看重。他听说杨勇到任居然没个像样的欢迎,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他把相关干部叫过去,劈头盖脸就训:“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可是北京军区司令员,周总理亲自点名的!”陈锡联这话里透着对杨勇的敬意,也带着对自己手下不懂事的失望。 陈锡联气的不光是没仪式这事儿。他觉得,这帮人压根没搞明白尊重的重要性。杨勇不是普通副手,他是位打过硬仗、立过大功的将军。陈锡联眼里,军衔是死的,人和功绩是活的,不能因为一个“副”字就看轻人家。他立刻下令补办欢迎仪式,态度坚决,谁也不敢再敷衍。 这事儿过去后,留下的教训挺值得琢磨。杨勇的资历和贡献摆在那儿,一个“副”字抹不掉他的价值。陈锡联这么一闹,等于告诉大家:看人不能只看头衔,得看他干过啥。沈阳军区这地方,面对苏联的压力,本身就需要像杨勇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坐镇,那些干部的短视差点误了大事。 这还反映了当时军里的一些普遍心态。年轻干部可能更在意级别,觉得“副的”就不够分量。可陈锡联用行动证明,军队里尊重资历和功绩是传统,也是原则。这件事之后,估计不少人开始重新想想,怎么对待老同志和新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