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吉林一名女子坐火车时,好心给身边男子一把花生,不料她的这一行为,竟救下全车厢人的性命。 1986年2月15日,大年初七。在吉林敦化黄泥河林场铁路上,一列202次列车正在寒风中疾驰。车窗外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而车厢内却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4号车厢里,一对刚刚完婚不久的夫妇正在与周围乘客热情地交谈着。这位姓唐的年轻女子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不时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一把把炒得香喷喷的花生,分给车厢里的乘客。 "这是我家自己种的花生,不值钱,大家路上吃点,暖暖身子。"唐女士的声音温柔而亲切,乘客们纷纷道谢,车厢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就在这欢声笑语中,一个穿着厚重大衣的男子引起了唐女士的注意。这名男子约1.67米高,体型偏瘦,皮肤黝黑,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面色阴沉,时不时地环顾四周,显得格外紧张。他身上裹着一件厚重的冬衣,似乎在掩饰着什么。 唐女士并不知道,这个名叫邱凤国的男子此刻正在思考一个可怕的计划。就在几个小时前,他从小白工区偷来的6公斤硝铵炸药正绑在他的腰间,被大衣严严实实地遮盖着。那天是大年初七,他刚从家庭聚餐中愤然离开,在家人的奚落和看到前女友结婚的双重打击下,他决定用这种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拉上无辜的人一起陪葬。 "大哥,你也尝尝我家的花生吧。"唐女士走到邱凤国面前,将一把花生递给他,"你脸色看着不太好,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啊?要不我给你倒杯热水?" 面对唐女士的善意,邱凤国愣住了。从小到大,他很少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在家中被称为"六傻子",学习上屡屡失败,工作上只能做临时工,感情路上更是两度碰壁。这突如其来的温暖让他的内心泛起波澜。 "谢谢。"邱凤国机械地接过花生和热水,声音有些颤抖。他低头看着手中的花生,一时间心绪复杂。这是他人生中少有的被真心对待的时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吃完花生后,邱凤国看了唐女士一眼,突然站起身来,默默离开了4号车厢。他在各个车厢之间踱步,最终选择在2号车厢的角落里坐下。 下午三点多,当列车驶入十里铺大桥时,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划破了冬日的宁静。2号车厢在巨大的火光和浓烟中瞬间被炸飞,化作了碎片。爆炸的冲击波让唐女士和4号车厢的乘客们被掀翻在地,但他们都幸运地活了下来。 爆炸发生后,警方立即展开调查。专案组在现场勘察中发现了硝铵炸弹的痕迹,这种爆炸物通常用于林场的作业。更为关键的是,在所有遇难者中,有一具尸体格外特别——上半身与下半身被拦腰炸断,四肢破碎,位于爆炸的正中心。专案组怀疑,这很可能就是引爆炸弹的真凶。 奇怪的是,当其他32位遇难者的家属都前来认领遗体时,唯独这具破碎的尸体无人问津。经过走访调查,一位幸存者提供了重要线索:他在火车上看到了一个熟人——邱凤国,那天他反常地穿着整洁,还破天荒地穿了一双崭新的皮鞋。 "平时的邱凤国很邋遢,但那天却打扮得光鲜亮丽,让人印象深刻。"幸存者回忆道。 更加引人怀疑的是,邱凤国正是小白工区的临时工,有条件接触到硝铵炸药。专案组联系了邱凤国的父亲,尽管尸体已经面目全非,老人还是一眼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当场老泪纵横,几度晕厥。 让我们回到邱凤国的一生,了解是什么将他推向了这条不归路。 1963年,邱凤国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排行老七。在八个兄弟姐妹中,他的存在似乎总是最不被重视的。从小学习就跟不上,没上几年学就辍学了。在家中,他常被人叫作"六傻子",连他的母亲有时候也这样称呼他。 父亲早逝后,十几岁的邱凤国就被迫走上工作岗位。他的工资几乎全部被母亲收走,用来供养其他兄弟姐妹上学。眼看着哥哥姐姐们都学业有成,成为体制内的正式职工,邱凤国的内心充满了自卑和不甘。 他曾三次尝试考入林业局成为正式工人,但都以失败告终。他甚至找人替考,结果被发现后,终身不能进入林业局当职工。父亲托关系才给他在小白工区找了一份临时工的职位,工作条件极其艰苦。 感情路上,邱凤国同样坎坷。他曾与一位姓董的女孩交往两年,彼此感情深厚。董小姐是个善良的女孩,不嫌弃他的出身和工作,还经常开导他走出低谷。然而,在谈婚论嫁时,女方父母坚决反对,认为他工作不好,没有前途。在父母的压力下,女孩最终离开了他。 第二段感情也是同样的结局。邱凤国与一位农村姑娘徐某相亲后关系不错,但当他带她见家人时,邱母以"农村户口转城市户口难度太大"为由,坚决反对这门婚事。 事发前不久,邱凤国在街上偶然看到了前女友董某的婚礼队伍,看着曾经深爱的人幸福地嫁给了别人,那一刻,他的内心彻底崩溃了。 爆炸后,当唐女士得知那个接受她花生的男子就是凶手邱凤国时,她懊悔地说:"当时我应该多和他聊一会儿,也许心结打开了,他就不会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