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登基为帝,按惯例,众臣本应下跪齐呼“万岁”,可是,宰相吕端却一动不动,朝堂上寂静无声,此时,李太后怒喝道:为何不拜见皇上。没想到,吕端抬起头大喊:“慢着!”
李太后让众臣拜见皇上,吕端不但没有跪下,反而大胆的一步一个台阶,直直地向殿上走去,而且还不断打量着殿上挂着的帘子。吕端做出此举怪异行为,引来朝堂上众臣疑惑不解的目光。
然而唯独一个叫寇准的,对吕端的行为,表示无奈地摇了摇头,寇准和吕端都是宋太宗很信任的大臣,在朝中平起平坐,只不过二人年纪相差悬殊。 我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吕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年近60才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可当吕端当上宰相后,反而担心起下属寇准的心里会不平衡。
寇准当时也就30来岁,职位是副宰相参知政事,吕端认为寇准年轻能干,为了避免二人今后争权夺势,吕端居然主动请求宋太宗下诏,希望让副相寇准和他轮流掌印,一同领班奏事,意思也就是说,俩人平起平坐!
宋太宗虽然听了吕端的建议下了诏书,但同时也明确表示,吕端的地位始终比寇准要高,其实,不管是论资排辈,还是职务大小,吕端做老大哥那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即便是宋太宗明确规定了二人职位高低,可是,在平时打理事务时,吕端依然表现非常的谦让,主动把权力让给了年轻有为的寇准,自己甘居寇准之下。所以,当时的文武百官都特别佩服吕端的涵养和大度。 寇准心里十分清楚,吕端对待小事确实很大度,不喜与人争夺身外之物,但是,如果遇到大事时,那吕端必然会紧追不舍、寸步不让!
就比如,前不久“西夏李继隆母亲”一事,原本这件事宋太宗只与寇准商议如何处理,没想到,吕端听闻这事后,一直缠着寇准不放,非要让寇准答应他,一定要留李继隆的母亲的命,将其留作人质。
吕端对待大事,较真且谨慎,寇准实在是拗不过,便和宋太宗商讨一番后决定听吕端的建议。吕端着点较真的精神,让后人由衷的佩服!
这次,太子赵恒登基为帝,即新皇帝“宋真宗”。众臣本应该跪拜,可此时,吕端却走向皇上的坐殿上,寇准是打心眼里拿他没辙,只能是无奈的摇摇头。
不过,寇准也知道,吕端这么做肯定有他的原因,虽然他平时看上去无声无息的像个老好人,可当他认真起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所以此时的寇准也只好作罢,静观其变看看吕端葫芦里到底卖的怎么药! 这时,与宋真宗一同在殿上入座的李太后,在帘子后露出一丝紧张不安的表情,眼看吕端一步一个台阶马上走到殿上,李太后不由得紧握双手,手心都冒出了不少冷汗。
其实,这事确实是因李太后而起!
宋太宗赵光义在晚年,关于皇位继承人的事,曾经征求过吕端、寇准的意见,寇准明确表示,此事不能听从任何人的建议,需要皇上自行定夺。赵光义反复思考后决定立三儿子赵恒为太子!
然而,李太后与太监王继恩,在宋太宗病危前一个月,就开始密谋策划,等宋太宗驾崩后,不立太子赵恒为帝,改立赵恒的大哥赵元佐。
赵恒,赵元佐,都非李太后亲生,二人的生母是同一个人李贤妃,然而李贤妃早在宋太宗驾崩的20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所以对于李太后而言,无论是谁继位,她皇太后的位子都是铁打的,那她为何要费劲心思的推赵元佐上位呢?
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权力!
说起赵元佐,他的人生实在是风云变幻。赵元佐幼时聪慧好学,深得父亲赵光义的喜爱,没想到在他12岁那年,父亲赵光义 接替 伯父赵匡胤,成为了新皇帝, 从而使赵元佐 名正言顺的变成了皇太子!
赵光义 的太宗皇帝毕竟是得位不正,所以登基后为了稳定地位是费尽心思,甚至与兄弟自相残杀。太子赵元佐看不惯父亲的手段,便当众与宋太宗对峙,从而导致宋太宗对他大失所望。
后来,宋太宗对赵元佐越发冷淡,将宠爱转向其二弟赵元僖身上。随着时间推移,赵元佐与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从而引起心郁难舒,时间长就变得失心疯,时常披头散发,情绪狂躁不安。
李太后一生无儿无女,在深宫中没有亲儿子作为靠山,她的心里始终有块没落的石头,所以她想自己手握大权,如今,相比较立赵恒为帝,失心疯的赵元佐更容易任人摆布!
宋太宗病危前,宰相吕端急忙入宫,可当他进殿后发现,宋太宗身边只有李皇后和王继恩,作为太子的赵恒,却不见踪影。
吕端一眼识破了他们的阴谋诡计,后来经过一连串的风波,太子赵恒才顺利入宫,可是赵恒没有完成登基之前,吕端依旧不会掉以轻心,处理掉一个“王继恩”,难免不会再来一个! 吕端步步为营,即便此时已经在登基大殿上,吕端也要上前把殿上的帘子拉开,亲眼核实帘后的人是不是太子赵恒,朝堂众臣纷纷点头,明白吕端的用意。
吕端缓缓拉开帘子,看向帘后的少年微微一笑,随后立即退回殿阶之下,带领文武百官向宋真宗赵恒叩拜,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吕端: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是个可靠的人才,我们在识人用人的时候,也应当注意这一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