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宣称在印巴冲突中获得胜利,到底赢在哪里了? 就这么说吧,只要不彻底夷平印度,印度就又赢了,因为你没把他打死,算你输。这种独特的胜利观,在2025年5月的冲突中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莫迪政府在冲突后迅速启动为期10天的全国“爱国胜利宣讲”,宣称“朱砂行动”精准打击了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营地,还向7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通报“军事优势”。印度空军元帅巴尔蒂强调,行动针对的是“极端分子”,而非巴基斯坦军队,暗示印度在反恐层面占据道义制高点。但实际情况是,巴基斯坦军方称击落5架印度战机,包括3架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斗机,甚至在印度旁遮普地区发现了中国制霹雳-15导弹的残骸。连法国政府都要求印度停飞“阵风”,制造商达索航空股价因此大跌。 更讽刺的是,印度民众用“0:6”嘲讽印军发射的6枚导弹全部落在本土,而巴基斯坦的反击却精准摧毁了印度11个地面目标。美国CNN的统计显示,印度在战机损失、地面目标打击和人员伤亡上均高于巴基斯坦,但印度仍沉浸在“胜利”叙事中。这种“胜利”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表演:莫迪政府需要转移国内矛盾,比如经济疲软、宗教冲突以及美国关税战带来的压力。通过塑造“强人形象”,执政党试图巩固民众支持,掩盖实际面临的困境。 从战略层面看,印度的“胜利”更多体现在舆论操控和外交博弈上。尽管巴基斯坦使用中国提供的歼-10CE战机和霹雳-15导弹展现了体系化作战能力,但印度拒绝承认失败,反而指责中国媒体“为巴基斯坦宣传”,并屏蔽中国官媒账号。在国际上,印度一方面拒绝美国调停,另一方面对美加征关税,试图在美印贸易谈判中争取主动权。这种“强硬”姿态,既是对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迎合,也是对周边国家的战略威慑。 不过,印度的“胜利”存在致命漏洞。首先,其军事行动并未解决克什米尔争端的根本问题,停火后双方仍未开放瓦加口岸,经贸和人员交流持续受限。其次,巴基斯坦的防空体系和中国武器的实战表现,让印度意识到常规力量差距并非不可逾越。更关键的是,国际社会对印度的“胜利”并不买账,中国、土耳其等国的中立态度,以及美国的尴尬处境,都显示印度的外交孤立正在加剧。 最终,印度的“胜利”本质上是一场自我安慰的游戏。它既无法改变克什米尔的现状,也无法化解国内的经济困境。当莫迪在空军基地接受欢呼时,印度民众却在社交媒体上用“0:6”讽刺政府的自欺欺人。这种荒诞的对比,或许才是印度“胜利”最真实的写照——在虚幻的荣耀背后,是无法掩盖的战略困境和民众的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