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2年,因为吴健雄的加入,美国原子弹的建设进程大大推进了,为此她被美限制回中

1942年,因为吴健雄的加入,美国原子弹的建设进程大大推进了,为此她被美限制回中国。直到1973年,对于吴健雄回到中国,美国仍表示非常不满。 2021年2月,美国邮政局发行了一枚永久邮票,这枚邮票上印着一位东方女性的面容,她就是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的核物理学家吴健雄。这份殊荣在整个物理学史上实属难得,而这位科学家在美国获得了如此高的认可,却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她曾被美国政府长达数十年地限制回国。 在苏州太仓浏河的一处安静墓园中,矗立着一块简朴的墓碑,上面没有罗列她那些如雷贯耳的头衔和成就,只刻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这位科学家为何如此看重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她的归国之路又为何如此曲折? 时间回溯到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美国启动了代号为"曼哈顿计划"的原子弹研制项目。然而,这个汇集了众多西方顶尖男性科学家的团队很快遇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核裂变反应的连锁反应无法持续进行。 项目陷入停滞之际,主导科学家奥本海默想起了他的一位学生——当时还只是一个边缘研究所研究员的吴健雄。作为女性和外国人,吴健雄在正常情况下根本没有资格参与这个绝密计划。但她在核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处于世界前沿,这让奥本海默不得不打破常规,邀请她加入。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这位默默无闻的中国女科学家成功解决了令众多知名科学家束手无策的问题,让美国顺利研制出了原子弹。吴健雄因此被称为"原子弹之母",成为整个曼哈顿计划中唯一参与研制的中国人。 然而,科学成就并未给吴健雄带来自由回国的权利。恰恰相反,美国政府为了防止核技术外流,对参与核计划的科学家实施了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更加严苛。 当时,中国抗美援朝队伍抵达朝鲜参战,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作为在美华裔科学家,吴健雄等人被美国政府集中看管,不允许自由出行,更别提回国。为了能够继续科研工作和维持基本生活,吴健雄夫妇被迫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加入美国国籍。 尽管如此,吴健雄的心始终牵挂着故土。在美国的家中,她坚持做中国菜,常穿旗袍,说着家乡的太仓话。即使在美国科学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物理领域首位女会长、获得沃尔夫奖、担任科学院士,她仍然日思夜想着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1971年,一个令吴健雄心头一震的消息传来——她的好友杨振宁成功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是杨振宁在离开中国26年后首次回国,对当时同样漂泊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们而言,这无疑是一盏指引归途的明灯。 "乒乓外交"开启了历史性的转机。那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在冰冷的中美关系中打开了一条缝隙。之后,美国政府宣布撤销美国公民禁止进入中国的规定,杨振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踏上了回国之路。次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迎来了正常化。 看到好友成功回国,吴健雄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思乡之情。1973年9月22日,已年过花甲的吴健雄与丈夫袁家骝终于抵达广州,结束了长达37年的海外漂泊。 回国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吴健雄夫妇。1973年10月15日下午,一辆轿车停在人民大会堂北门,吴健雄夫妇步入大厅时难掩紧张和激动。察觉到他们的局促,周总理主动幽默地寒暄,让吴健雄夫妇感到一阵温暖。 在谈话中,吴健雄鼓起勇气对周总理说出了压在心头多年的话:"周总理,我心里一直有块石头还没落地,有件事情可能需要麻烦大家,有一句话不知道究竟该不该说。"周总理鼓励她直言不讳:"咱们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话你就直说。" 吴健雄忍着哭腔道出了心中的牵挂:"我出国这么久,家里人一直都是书信联系,岁月不饶人啊,他们二老走的早,我在外没有他们的消息。现在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墓到底去了哪里,我心里忧心啊,是我这个孩子没有尽孝。" 周总理回应道:"这个事情我早就听闻了,也派人去查过。上海城建之后,报上对于迁移的事情有过报道,但你们迟迟未归,墓就按照无主墓进行处理了,你放心,我现在正派人查着这墓的去向,肯定给你一个交代,让你有个地方可以祭拜父母。"听到这番话,吴健雄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 得知美国政府对吴健雄回国访问表示不满,但这已无法阻止她追寻归根的决心。1973年首次回国后,她不顾高龄,先后五次回到祖国。1982年,吴健雄与丈夫作出了更加坚定的决定——变卖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回国定居。 回国后,她将祖产全部捐献给家乡用于建设学校,以父亲的名义在纽约成立了"纽约吴仲裔奖学金基金会",每年向父亲创办的太仓明德学校提供4万美元的资助。她还设立了"学术基金会",资助国内优秀青年物理工作者开展研究,并为中国建造同步辐射加速器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