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8年1月,“四架美机”流窜至我北部湾领空,地空导弹营接到开火命令,但营长陈

1968年1月,“四架美机”流窜至我北部湾领空,地空导弹营接到开火命令,但营长陈辉亭却拒绝执行,事后查明,险些炸了自己人。

中越边境的宁明机场,地空导弹二营的阵地上,官兵们正紧盯着雷达屏幕。

作为中央军委直属的精锐部队,二营从西北机动几千公里调防至此,专为应对美军侦察机的频繁挑衅。

当天上午九时许,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四个快速移动的光点。

空七军指挥所紧急通报:四架疑似美军编队从正南侵入我国领空,航向直指二营防区。

警报声瞬间划破寂静,导弹发射架旁的战士迅速进入战位,红色防护罩被掀开,四枚导弹昂首指向东南天空。

陈辉亭站在指挥室里,眉头皱在一起,此刻雷达显示的四架飞机,飞行高度保持在五千米左右,队形保持着标准的双机组战术编队,这种整齐的飞行姿态,与以往美军侦察机忽高忽低的蛇形机动大相径庭。

更让他起疑的是,就在两小时前,他亲眼见到四架战机从宁明机场升空。

虽然值班参谋坚称当日没有飞行任务,但多年战场经验告诉他,事情必有蹊跷。

当雷达显示"敌机"距离阵地仅剩九十公里时,上级第七次下达射击命令,指挥室的空气仿佛凝固,所有目光都集中在营长身上。

"接电!同步!"他的指令让导弹进入待发状态,但他始终没有说出"发射"命令。

操作员的手指悬在红色按钮上,汗水顺着下巴滴在操控台上。

六十五公里、五十公里、三十公里...光点越来越近,战士们的呼吸声清晰可闻。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突然抓起电话:"给我接空七军作战处!"

此时的宁明机场塔台里,同样乱作一团,原来当天清晨,航修厂在检修完一架歼-6后,未按规定程序报备就安排了试飞。

这架飞机在复杂山形中偏离航线,误入北部湾空域,当地面雷达重新捕获目标时,误将其判为敌机,紧急派出的四架战机拦截机组,反而成了雷达屏幕上的"第二批敌机"。

更要命的是,当时雷达系统存在信号断续的缺陷,通信设备也出现故障。

四架战机在完成任务返航时,由于无线电静默要求,无法与地面建立联系。

当它们沿着美军常用的入侵航线返回时,整个防空体系已经陷入误判的连锁反应。

空七军作战参谋看着雷达上"去而复返"的光点,误以为遭遇美军大规模入侵。

与此同时,他的坚持在这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注意到"敌机"始终未采取规避动作,这与美军飞行员惯用的战术风格截然不同。

更反常的是,四架飞机在接近阵地时突然降低速度,这分明是准备降落的前兆。

当电话那头终于传来"停止射击"的指令时,最前方的歼-6距导弹阵地已不足二十公里。

如果当时贸然开火,不仅会损失四架价值连城的战机和八名飞行员,更可能引发国际争端,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任何误击事件都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大做文章。

空七军军长刘玉堤亲自到二营阵地,握着他的手连说三声"好险"。

1968年3月22日,他带领二营在广西防城港上空,用三发导弹击落美军高空无人侦察机。

此次干净利落的战斗,既检验了改进后的指挥体系,也为年初的"误击危机"画上了圆满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残骸坠落现场,技术专家发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光学侦察设备,这些战利品为我军后续装备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十多年后,已成为空军少将的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战场上最危险的敌人,往往不是明处的枪炮,而是暗处的误判。"用血与火换来的教训,至今仍镌刻在每一支地空导弹部队的作战室里。

从北部湾的惊心动魄,到首都防空的万无一失,中国军人用智慧与担当,在蓝天之上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