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

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不久后改嫁,12年后,人们看到周如枚的下场,纷纷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梁从诫和周如枚的婚礼办得风风光光,两家长辈都是文化界响当当的人物。 梁家老爷子梁思成是建筑大师,丈母娘林徽因更是出了名的才女。周家那边也不差,周培源老先生是北大物理系顶梁柱,在国际学术界都排得上号。 这小两口打小就认识,两家住得近,长辈们又是多年老友。梁从诫小时候常跟着父母去周家串门,周如枚那会儿就爱抱着书本不撒手。 后来俩人都考进北大,一个在历史系读书,另一个在外语系钻研翻译。毕业后顺理成章走到一块,婚礼上宾客们都说这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婚后日子过得挺滋润,梁从诫在云南大学当老师,周如枚专心在家带孩子。 他们儿子梁鉴生得白净可爱,周如枚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育儿上。 每逢周末,两家老人轮流来看孙子,四合院里总是热热闹闹的。谁也没想到,这样的好光景维持了不到十年就戛然而止。 1966年那场大运动来得突然,文化教育界首当其冲。梁家因为祖上背景复杂,很快就成了重点关照对象。 梁从诫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后代"的帽子,先是停职审查,接着就被发配到江西农村劳动改造。临走那天,周如枚抱着三岁的儿子站在月台上,火车喷出的白雾模糊了三个人的视线。 到了江西干校,梁从诫过起了天差地别的生活。原本拿粉笔的手现在要抡锄头,白面书生晒成了黑炭头。 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挑粪浇地,晚上躺在硬板床上浑身酸痛。最难受的是每个月只能往家里寄封信,还不敢多写心里话,生怕给妻儿惹麻烦。 北京城里周家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周培源老先生因为参与过重要科研项目暂时没受冲击,但女婿出事终究是个隐患。 街坊邻居开始指指点点,有人说周家闺女嫁错了人,连带着小外孙都成了"黑五类"。周如枚带着孩子回娘家住,成天提心吊胆怕红卫兵来查户口。 这么熬了两年多,周如枚瘦得只剩把骨头。有天街道干部来家里谈话,话里话外暗示她该"划清界限"。 那天晚上她搂着儿子睡不着,听着窗外北风呼啸,眼泪把枕头浸湿了一大片。转过天就托人往江西捎信,说要离婚。 梁从诫接到信的时候正在稻田里插秧,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滴。 他把皱巴巴的信纸揣进裤兜,继续弯腰干活,直到收工才躲在草垛后面把信又看了一遍。其实他早料到会有这天,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回信就写了八个字:"理解苦衷,好聚好散。" 离婚手续办得倒是利索,街道开了证明,民政局盖了章。周如枚带着孩子搬回娘家那天,把梁鉴的户口本名字改成了周志兵。 这事儿传出去,不少老邻居都摇头,说周家姑娘心太狠。可当妈的心里明白,要是不改姓,儿子将来上学都成问题。 单亲妈妈的日子不好过,周如枚白天去出版社接翻译活儿,晚上回家还得辅导孩子功课。 那会儿搞翻译挣的是计件工资,为了多赚几个钱,她常常熬到后半夜。有回赶工累得晕倒在书桌上,还是儿子摇醒了她。这么拼死拼活干了三年,总算攒下点积蓄。 转机出现在1972年,周如枚在学术会议上认识了协和医院的谢荣教授。这位留过洋的麻醉专家为人正派,知道周家的情况后不但没嫌弃,反而经常帮忙照顾孩子。 相处两年觉得合适,两人就去领了结婚证。婚礼办得简单,就请了几桌亲朋好友。周如枚特意让儿子改口叫"谢叔叔",生怕孩子心里别扭。 江西那边的梁从诫直到1978年才平反回京,站在熟悉又陌生的胡同口,他听说前妻已经再婚生子,站在初春的寒风里愣了好一会儿。 后来经人介绍,他和失联多年的高中同学方晶重新搭上线。这位女同学丈夫早逝,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相似的遭遇让两颗心越走越近。 八十年代初,两家孩子都长大成人。周志兵考上了清华大学,继承外祖父的衣钵学物理。 梁从诫和方晶的儿子也进了建筑系,算是圆了梁家老爷子当年的心愿。两家人偶尔在学术场合碰面,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谁也没提过那些陈年旧事。 1983年春天,她正在准备出国学术交流的材料,突然晕倒在书桌前。 送到医院查出是晚期肝癌,撑了不到半年就走了,终年47岁。追悼会上来了不少文化界老人,梁从诫托人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旧雨新知,皆念故人"。 后来有记者采访梁从诫,问起这段往事。已经头发花白的老人摆摆手:"特殊年代的事,说不清谁对谁错。 她当妈的为孩子考虑,我能理解。"书房墙上挂着林徽因年轻时的照片,阳光从窗外斜斜地照进来,给相框镀了层金边。 主要信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我的同学梁从诫:在时代的大风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