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饮是中医经典方剂,临床应用广泛,不同医籍中记载的配方略有差异,以下主要介绍《金匮要略》中的**茯苓饮(又称“橘皮枳实生姜汤”)**及其功效、应用等:
一、经典配方(《金匮要略》)
组成:
茯苓三两(9g)、人参一两(3g)、白术三两(9g)、橘皮二两(6g)、枳实二两(6g)、生姜四两(12g)。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一服。
二、功效与主治
1. 功效
- 益气健脾:人参、白术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运化功能。
- 行气化痰:橘皮、枳实理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生姜温胃化饮,共奏消痰饮、除痞满之效。
- 和胃降逆:生姜、橘皮降逆止呕,缓解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反胃。
2. 主治
- 胃虚痰阻证:
- 胸膈痞闷,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
- 呕吐清水痰涎,或呃逆、嗳气。
- 咳嗽痰多,痰白清稀,舌苔白腻,脉虚缓。
- 病机要点: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成痰,阻滞气机,胃气上逆。
三、现代应用
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属“胃虚气滞痰饮”者,如:
1. 慢性胃炎:表现为胃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痰涎等。
2.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饱胀、嗳气、反酸,伴乏力、便溏。
3. 胃下垂:脘腹坠胀,食后加重,伴气虚症状(如气短、乏力)。
4. 慢性支气管炎:属脾虚痰湿者,可见咳嗽痰多、胸闷、舌苔白腻。
四、注意事项
1. 辨证要点:需符合“胃虚+气滞+痰饮”的病机,表现为虚证与实证夹杂(如乏力、苔腻、脘痞并见)。
2. 禁忌人群:
- 阴虚火旺者(舌红少苔、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慎用,以免温燥伤阴。
- 实热证(如胃热呕吐、痰黄黏稠)不宜使用。
3. 用药建议:
- 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根据体质调整剂量(如气虚重者可加大人参用量,痰饮重者可加半夏)。
-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痰。
五、其他茯苓饮方剂
中医中还有其他以“茯苓饮”为名的方剂,功效略有差异,例如:
- 《外台秘要》茯苓饮:在金匮方基础上加减,增加消导药(如神曲、麦芽),用于脾胃虚弱兼食积者。
- 民间简易茯苓饮:单用茯苓、生姜煮水,侧重祛湿和胃,适用于轻症痰饮或日常调理。
如需准确使用,建议结合具体症状咨询专业中医师,避免自行用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