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吕正操麾下一个营被日军包围,他正要率部营救,谁知军长却发来电报:“这个营不用管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1937年,这场看似普通的军事营救背后,实则交织着旧军队的派系窠臼、抗日救亡的时代呼声与进步军人的思想觉醒。时任东北军第53军691团团长的吕正操面对的不仅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斗,更是一次对军阀旧体制的彻底审视——当“保存实力”的军阀思维与“共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激烈碰撞,当上级的冷漠命令与部下的生死呼救同时传来,一名深受国仇家恨煎熬的东北军人,正站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渡口。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背负着“不抵抗”的骂名退入关内,吕正操所在的691团作为东北军序列中的“异质力量”,早已因多次秘密接触中共地下党而被军部视为“不稳定因素”。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时,该团正随53军在平汉线沿线布防,而被围的3营此前曾在永定河阻击战中重创日军,却因孤军深入陷入重围。军长电报中“自生自灭”的冷漠指令,暴露出旧军阀体系中根深蒂固的生存法则: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队里,非嫡系部队常被当作消耗品,即便在民族危亡之际,军阀式的权力博弈仍未停歇。
这种冷酷的军事逻辑,与吕正操内心的抗日热忱形成尖锐冲突。作为亲历东北沦陷的幸存者,他目睹过日军在故乡的烧杀抢掠,也经历过东北军将士“打回老家去”的悲愤呐喊。当3营营长通过电话传来“全营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诀别时,听筒里隐约可闻的枪炮声如重锤击打在他心上——这不仅是战友的生死呼救,更是旧军队腐朽体制的催命警钟。那些曾在东北讲武堂立下的“保家卫国”誓言,那些与地下党员交流时萌生的救国新思想,此刻正化作冲破体制桎梏的强大动力。
吕正操的抉择展现出超越旧军阀思维的战略眼光。他没有盲目服从“弃卒保车”的命令,而是果断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表面上回电军部“遵令收缩防线”,实则秘密调动两个连的兵力,利用夜间地形掩护突袭日军侧背。这场看似冒险的营救行动,实则蕴含着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日军主力正沿平汉线突进,包围圈侧翼存在兵力空隙,而691团士兵中东北籍战士占比超七成,复仇的怒火足以转化为突破封锁的钢铁意志。当救援部队喊着“为东北父老报仇”的口号杀入重围时,被围官兵已坚守阵地14小时,阵地上刺刀拼杀的痕迹密布,却无一人后退半步。
此次营救行动成为吕正操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他目睹军部对有功部队既不嘉奖也不补充弹药的冷漠态度,当他接到上级“就地解散691团”的密令时,终于彻底认清国民党军队的腐朽本质——这个号称“抗日”的军事集团,本质上仍是维护旧秩序的工具,无法承载收复失地的历史使命。1937年10月10日,吕正操毅然率部在晋县誓师起义,将691团改编为“人民自卫军”,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序列。这场从旧军队到人民军队的蜕变,不仅是一支队伍的重生,更是东北军广大爱国官兵思想觉醒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