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彭德怀元帅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刚正不阿的作风。其中关于彭老总的"换鞋难"故事,在

彭德怀元帅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刚正不阿的作风。其中关于彭老总的"换鞋难"故事,在部队中广为流传。那个年代的布鞋都是手工制作,鞋底用多层棉布纳成,穿久了就会磨破。警卫员们注意到首长的鞋子已经补了又补,鞋底都快磨穿了。一个寒冷的冬夜,警卫班长趁着彭老总入睡,悄悄用手丈量了鞋子的尺寸。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跑到后勤部门领了一双崭新的黑面白底布布鞋。 当彭老总看到新鞋时,立即沉下脸来:"战士们还在冰天雪地里训练,很多人连一双完整的鞋都没有,我的鞋还能穿,为什么要换?"看到警卫班长委屈的样子,他又缓和语气说:"这样吧,今晚麻烦你再把这双鞋补一补,只要不透风,脚不冻坏就行。"最终,那双新鞋又被退回了后勤处。 在饮食方面,彭老总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1942年深秋,他来到太行山区的黄崖洞兵工厂视察。临近中午,厂长陈明升特意嘱咐食堂准备了一碗白面条和一盘炒豆腐。这在当时是根据地难得的"高级伙食"。彭老总看到后立即起了疑心,亲自到工人食堂查看,发现工人们吃的是杂粮糊糊配咸菜丝。 他当即沉下脸质问:"谁让准备的?现在敌人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军民生活都很困难,我怎么能搞特殊?"说完端起面条就走向大食堂,把面条倒进大锅里搅匀,然后给自己盛了一碗杂粮糊糊,吃得津津有味。在场的工人们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 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折射出一位开国元勋崇高的精神境界。彭德怀元帅常说:"我们革命不是为了享福,干部更要带头吃苦。"彭德怀元帅在居住条件上始终保持着革命者随遇而安的本色。1953年从朝鲜战场凯旋后,组织上安排他住进了中南海永福堂。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老式四合院,位于怀仁堂东南角,与周围建筑相比显得格外陈旧。院落的红漆廊柱早已褪色,门窗上的雕花漆面剥落得斑斑驳驳,每逢雨季,办公室的天花板就会洇出一片水渍。 后勤部门的同志多次提出要全面修缮,都被彭老总一口回绝。他总说:"漏雨的地方补一补就行,房子能住人就好。"有一次,工作人员拿着维修计划来请示,他指着院子里那棵老槐树说:"你们看这棵树,表皮粗糙却依然枝繁叶茂。房子和人一样,不能光讲究外表。"当工作人员解释油漆是为了防腐时,他反问道:"延安的窑洞没刷漆不也住了十几年?现在国家搞建设,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1956年春天,一场暴雨过后,秘书发现彭老总卧室的墙角渗水,连夜叫来工程队。彭老总得知后,亲自到现场叮嘱工人:"把漏雨的瓦片换几块就行,其他的一律不准动。"第二天清晨,工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开国元帅正蹲在院子里,把昨夜施工时掉落的碎瓦一片片捡起来,说要留着以后修补用。 在用车问题上,彭老总更是出了名的"固执"。那辆斯大林赠送的吉斯轿车已经跑了十多万公里,车身布满战火留下的弹痕。当崭新的吉斯115送到永福堂时,他围着车子转了一圈,用手摸了摸铮亮的车身,却对秘书说:"这车太招摇了,老百姓看见会怎么想?"司机老杨回忆说:"首长常说,当年在太行山打仗时,一天走百十里路是常事,现在有车坐已经很好了。" 有一次下基层视察,当地特意准备了进口轿车接站。彭老总径直走向一旁的吉普车,对忐忑不安的地方干部说:"坐这个就挺好,底盘高,跑山路稳当。"随行人员都知道,他坐车有个"三不"原则:不迎送、不清场、不封路。有时遇到群众拦车反映问题,他总会让司机停车,站在路边耐心倾听。 在永福堂居住的岁月里,彭老总始终保持着在部队时的生活习惯。卧室里除了一张木板床、一个衣柜外,最显眼的就是那个跟随他转战南北的铁皮文件箱。工作人员想给他换套新家具,他指着箱子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语说:"这些东西用着顺手,看见它们就想起前线的战士们。" 盛夏时节,机关给领导同志配发了电风扇。彭老总让人把分给他的那台送到了警卫班宿舍,自己依然摇着蒲扇办公。他说:"心静自然凉,当年在朝鲜都熬过来了,这点热算什么。"最让后勤部门头疼的是,他坚持和工作人员一起在大食堂吃饭,拒绝任何特殊照顾。炊事员老张记得:"首长总把好菜往年轻人碗里夹,说自己吃惯了粗茶淡饭。" 这些生活细节,折射出一位开国元勋始终如一的朴素作风。永福堂的老房管员曾感慨:"给彭老总服务最省心,他从不提个人要求,可也最让人揪心,总怕照顾不周。"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彭德怀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