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日本首相突然宣布:5月21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党首辩论中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要求把5公斤装大米价格压到4000日元以内(约200元人民币)。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4月底超市里5公斤大米的均价已经涨到了4233日元,连续17周上涨,价格直接翻了倍,创下历史新高。这是什么概念?
去年这个时候,同样一袋米只要2000日元出头,现在普通家庭买米的开销一下子多了一倍,日子可真是不好过。好多人都开始抱怨,连饭团、寿司这些日常食物都跟着涨价,老百姓的钱包实在吃不消。
为啥米价会涨得这么离谱呢?表面上看是天灾。去年夏天日本遭遇极端高温,水稻减产了三成,收成少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但根子上还是人祸。
日本政府从1971年开始推行“减反政策”,限制水稻种植面积,美其名曰“稳定米价”,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
这政策一搞就是半个多世纪,导致国内大米产量越来越少,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再加上日本对进口大米征收高额关税,进口配额少得可怜,国际市场上便宜的大米根本进不来,完全成了一个封闭的市场。
更要命的是,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农协)几乎垄断了大米的流通渠道。农协控制着70%的大米交易量,从收购到批发全由他们说了算。
政府投放的储备米,95%都被农协拍走了,但真正能到老百姓手里的只有7%,大部分都被他们囤积起来或者高价转卖了。这就导致政府虽然投放了31万吨储备米,米价却不降反升,简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石破茂这个时候跳出来立军令状,说是要把米价压到4000日元以内,到底是真心为民还是政治作秀呢?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农协的势力太大了。农协不仅控制着大米流通,还通过政治献金影响政客,自民党很多议员都是农协的“自己人”。石破茂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增产,但农协根本不买账,他们更希望维持现有的高米价体系。
而且,政府的储备米投放效果实在太差。前三轮投放的储备米,大部分都被农协截留了,老百姓根本买不到便宜米。就算现在说要每月追加投放10万吨,要是农协还是从中作梗,估计也很难见效。
再看看国际市场,虽然印度、越南这些大米出口国的价格跌到了近两年的低点,但日本对进口大米征收的关税高达778%,进口大米的价格比国际市场贵了好几倍,根本起不到平抑物价的作用。
而且日本政府一直把大米当作贸易谈判的筹码,在日美贸易谈判中,美国多次要求日本开放大米市场,但日本就是不肯松口,宁愿让老百姓吃高价米,也不愿意动农协的奶酪。
石破茂的这个承诺,说白了就是给高烧病人贴退烧贴,治标不治本。要真想解决米价问题,就得动真格的:要么彻底打破农协的垄断,让市场真正流通起来;要么大幅降低关税,引入国际竞争。可这两条路都不好走。
打破农协垄断意味着动了自民党的“票仓”,石破茂敢吗?降低关税又会损害农民利益,引发大规模抗议。去年3月,就有3000多名农民在东京游行,反对扩大大米进口。
更让人担心的是,石破茂的支持率已经跌到了22%,濒临“下台水域”。他现在急着立军令状,很可能是为了挽回民心,给自己争取政治资本。但如果做不到,反而会让民众更失望,加速自己的政治危机。
老百姓的日子可经不起这么折腾。现在日本很多家庭已经开始用面包、面条代替米饭,学校的午餐也从每周三次米饭改成了两次。这哪是正常的生活啊?
政府要是真为老百姓着想,就该痛下决心改革农业政策,打破农协的垄断,让市场回归正常。否则,今天的承诺只会变成明天的笑话,受苦的还是普通民众。
说到底,日本的米价问题是一个积重难返的结构性问题,不是靠首相拍胸脯就能解决的。如果不能触动农协的既得利益,不能真正开放市场,就算石破茂喊破喉咙,米价也很难降下来。咱们就等着瞧吧,看看这位首相的军令状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一场政治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