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导的“国际调解院”不带印度玩,这是我们故意为之,就是没想让阿三想上桌!5月30号,有60多个国家组成的国际调解院,在香港正式宣布挂牌成立!这个组织是中国主导成立,而参与者也是看中中国的公正! 中国主导的“国际调解院”5月30号在香港正式挂牌成立,60多个国家参与,这事儿在国际上动静可不小。为啥说这是故意不带印度玩?背后的道道儿可深着呢。 先说这国际调解院成立的背景。现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基本被西方垄断,打官司成本高、耗时长,发展中国家吃尽苦头。比如赞比亚港口案,中国企业赢了官司却赔了800万律师费,简直划不来。中国牵头成立这个调解院,就是要打破西方垄断,给大家提供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协商平台,用“和为贵”的东方智慧解决问题。 可为啥不带印度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印度在多边场合老是“程序优先于问题解决”。就说金砖扩员吧,本来半年能搞定的事儿,印度硬是拖了三年,要求设立中期审议机制、观察员过渡阶段,把流程搞得无比复杂。还有RCEP谈判,印度态度反复,最后干脆退出,理由还含糊其辞,耽误了大家的事儿。这种风格要是带进调解院,效率肯定大打折扣。 其次,印度的中立性实在让人怀疑。意大利军人枪杀印度渔民案,联合国开发署都介入调解框架了,印度最高法院愣是拖了三年才核准,意方多次催办都没结果。孟印水资源争端也是,协议谈妥了,印度政府内部又质疑细则,退回审查,一谈就是六年。这种拖延行为,谁还敢信任它? 再者,印度的外交策略太摇摆。它一边参加金砖,一边又加入Quad,脚踩两条船。金砖国家讨论本币结算,印度偏要强推卢比;上合组织推进反恐合作,印度却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这种“既要又要”的姿态,让多边机制很难承受其重。 还有,印度的国内机制和调解院规则不兼容。赞比亚港口案就是个典型,项目刚开工就被冻结资金,仲裁两年多,律师费花了800万,而合同总额才1700万,高成本低效率模式和调解院追求的低成本、高效率背道而驰。印度还要求所有调解结果必须经过本国法院确认,直接破坏了调解的权威性。 最后,印度在国际事务中搞“例外主义”,总想在规则未定之前先争取话语特权,规则建立之后又强调本国特情。这和调解院“共商共建共享”的宗旨完全不符。要是让印度加入,很可能会破坏机制稳定。 其实,国际调解院并非排他,章程里也保留了“后期扩员”的制度接口。但印度得先改改自己的毛病,拿出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中立性和合作诚意。 你觉得,印度要是想加入国际调解院,得先改改哪些毛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