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小慎微的日本投资者在谈到中国金融市场的时候,总会提到“中国风险”(China Risk)这个词。中美对立的激化、房地产市场的萎靡、不确定的监管措施——这些都让日本投资者是否将中国资产纳入投资组合犹豫不决。 日本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日本央行前董事会成员白井早由里对此也持谨慎态度,但她同时指出,日本投资者不能忽视中国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现场”变革,——那是一种与宏观层面的管制印象截然不同的、由惊人速度与竞争法则驱动的创新实践。 白井说,中国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撼动制造业根基,其制造业应用已让其他国家难以抗衡。基于物联网、AI和大数据的商品开发速度极快。目前找不到能在根据“客户需求快速重组零部件改造产品这种能力”上与中国匹敌的国家。” 尽管美国自特朗普第一任总统时代起就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但中国企业却通过开拓其他市场化解压力。中国通过增加对美以外国家的出口弥补缺口。包括日本在内,多数亚洲国家对中国都处于贸易逆差状态。日本财务省2023年贸易统计显示,日本对华贸易逆差高达6兆6546亿日元。这证明中国产品不仅在价格竞争力,更在品质与附加值层面确立了亚洲乃至全球市场的稳固地位。 这种创新活力的源头何在?白井认为,仅用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无法完全解释,关键在于个体自发的内驱能量。中国人决策极快,只要认定能盈利,就会在合法范围内立即行动。而日本企业即便在海外设有子公司,重要决策仍需请示总部,导致错失商机。 年轻一代的企业家精神令人敬佩:中国年轻创业者将大学工科毕业即创业视为常态,且视野不局限于本土,起步就瞄准全球市场。这种个体力量的觉醒,对国外经营者而言既是威胁也是机遇。 所以白井建议日本投资者不要过度局限于本土视角,如果对投资中国金融市场心存不安,不如链接那些推动创新的中国个体,学习他们的敏捷与韧性;或者关注他们开拓的新兴市场,比如越南等周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