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中国设备,谎称本国制造的俄罗斯副总参谋长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 法庭认定,阿尔斯拉诺夫在负责军事装备采购期间,从中国采购设备后谎称是俄罗斯自主研发产品,同时通过虚增合同金额等手段非法获利。 阿尔斯拉诺夫的贪腐行为并非孤立事件,根据俄罗斯侦查委员会披露的信息,他在 2013 年至 2017 年担任通信总局局长期间,主导了多项军事通信设备采购项目。通过与中间商勾结,他将从中国进口的无线电设备、卫星通信模块等产品,以 “国产尖端技术” 名义纳入俄军装备体系。 这些设备在经过简单贴牌后,价格被抬高数倍,其中部分资金通过虚假发票流入个人腰包。2019 年,俄罗斯媒体曾曝光类似案件,揭露军工系统存在 “贴牌采购” 潜规则,而阿尔斯拉诺夫案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缩影。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细节浮出水面。阿尔斯拉诺夫的操作链条涉及多个环节,首先由特定供应商从中国厂商采购民用或军民两用设备,随后在俄罗斯境内进行外观改造并添加俄制标识,最终以 “国产新型装备” 名义通过军方验收。 这种操作不仅骗取了国家预算,还导致俄军实际装备性能与宣传严重不符。2016 年交付的某型战术通信系统,其核心芯片实际来自中国某民企,但在采购文件中却被描述为 “自主研发的抗干扰模块”。 案件的转折点出现在 2024 年,俄罗斯国防部在对库存装备进行技术核查时,发现部分通信设备的硬件架构与中国厂商公开产品高度相似。通过追溯供应链,调查人员锁定了阿尔斯拉诺夫及其关联企业。 法庭证据显示,他通过设立空壳公司、伪造技术文档等手段,累计侵吞国防预算达 67 亿卢布,约合人民币 5.4 亿元。这些资金被用于购置海外房产、奢侈品以及支付洗钱费用。2025 年 3 月,阿尔斯拉诺夫被正式逮捕,其位于莫斯科的住所被搜查时,查获大量现金、金条及加密货币钱包。 这一判决引发俄罗斯社会广泛关注,而阿尔斯拉诺夫案反映出俄军在技术封锁下的困境。由于西方制裁导致高端电子元件进口受限,俄罗斯军工企业不得不依赖中国等国家的供应链。 但这种依赖被部分官员利用,成为贪腐温床。例如,2024 年曝光的另一案件显示,某军工企业将中国产无人机部件组装后,以 “国产侦察系统” 名义申报,单价从 12 万元飙升至 80 万元。 俄罗斯总统普京近年来持续推动军队反腐,阿尔斯拉诺夫案是其 “零容忍” 政策的又一例证。自 2024 年以来,已有包括国防部高级官员、军区将领在内的数十名军方人员因贪腐被判刑。此次判决不仅彰显了司法系统的独立性,也向外界传递了打击军工腐败的决心。 阿尔斯拉诺夫的落马也给国际军贸市场带来警示,近年来,俄罗斯在推销武器时强调 “自主技术”,但其部分装备实际包含外国元件的情况时有曝光。此次案件可能影响客户信任度,尤其是那些对技术主权敏感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电子元件重要供应国,需进一步规范军民两用产品出口管理,防止被用于不当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