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0年海南解放时,四野官兵登岛后,看着掩护接应的琼崖纵队战士们,官兵顿时愣在

1950年海南解放时,四野官兵登岛后,看着掩护接应的琼崖纵队战士们,官兵顿时愣在原地,2万多革命战士,很多人还穿着红军军装,全身破破烂烂的。 琼崖纵队的故事,要从23年前讲起,1927年,“四一二”政变让全国左翼力量陷入腥风血雨,海南岛也未能幸免,就在那年5月,海南岛上的共产党人组建了“琼崖讨逆革命军”,这是琼崖纵队最早的雏形。 队伍的领导人叫冯白驹,一个出身石匠家庭的年轻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带领这支队伍,在海南岛这块孤悬海外的土地上,硬是撑过了23年的风雨。 没有外援,没有后方,面对的是重兵压境、海陆空全封锁的国民党军队,琼崖纵队靠的,不是枪多弹足,也不是装甲火炮,而是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 这支队伍的装备,要用“寒酸”来形容都嫌奢侈,最初配发的红军军装,穿了十几年,破了补、补了再破,染料早就用光,军装从红色褪成灰白,很多人只剩一条裤腿,草鞋穿成了凉拖。 武器更是老掉牙,平均每把枪不到5发子弹,有的还得轮流用,他们用猎枪、火枪、甚至自制土炸弹应战,可就是这样一支“土得掉渣”的队伍,竟然硬生生在五指山区构筑了根据地。 为了活下去,他们自己开荒种地,自建兵工厂,每年靠手工打出2万发子弹,还组织“红色娘子军”,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冯白驹说:“我们守的不是一座山,是一面红旗。” 1949年底,海南岛成了国民党最后的防线之一,薛岳亲自坐镇,布下10万大军,号称“伯陵防线”,从空中到海上,构建立体防御,扬言“解放军登岛者死”。 此时的琼崖纵队,仅剩1.8万人,被迫退守五指山深处,弹药几近枯竭,局势危如累卵。 就在这时,一个叫符振中的琼纵干部,决定搏命一把,他趁夜乘小渔船,冒着被敌军海军击沉的风险,偷偷横渡琼州海峡,把海南岛的防御图送到了四野指挥部。 四野副司令邓华看完地图后倒吸一口凉气,“这么严密的防线,你们是怎么从里面逃出来的?” 这个问题,符振中没有回答,他只是低头苦笑了一下,眼神里全是熬过来的苦。 1950年3月起,四野开始偷渡作战,前后四批部队,8500人先后在夜色中横渡海峡,琼崖纵队全线出动,接应每一支登陆队伍。 他们不是简单的接应,而是冒着生命危险,沿海设伏、炸桥、烧粮、破坏敌军通讯,甚至亲自背着四野战士穿越沼泽,他们知道,四野一到,海南就有解放的希望。 4月17日,四野主力成功在临高登陆,就在敌我双方即将决战之际,琼崖纵队全军出动,冲破封锁,与主力部队会师。 就是在那一刻,四野战士看见了这支“红军遗民”,有人穿的是1930年代的老军装,有人鞋底绑的是树皮,有人衣服背后绣着“工农红军”四个字,已经模糊到几乎看不清。 40军的一位老兵回忆,“我们看到他们,没人说话,就站在那儿看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1950年5月1日,海南全境解放,短短两个月,四野与琼崖纵队联手,歼灭国军3.3万人,彻底粉碎了薛岳的“固若金汤”。 而这一切的关键,并不在于四野有多强,而在于琼崖纵队在那个孤岛上,撑了23年。 从1927年到1950年,这支队伍几乎成了全国唯一一个长期坚持武装斗争、从未被彻底剿灭的红色力量,中央军委亲自发来贺电,称“琼崖纵队在海南战役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今天,海南琼崖纵队纪念馆里,仍保存着当年那些军装实物,那些褪色的布料、破烂的草鞋、锈迹斑斑的老枪,默默讲述着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 冯白驹的故居,如今成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也成了无数人缅怀革命精神的地方。 但最令人心酸的,还是那一幕,四野官兵看到琼崖战士那一身破军装,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那不是普通的衣服,那是琼崖纵队23年浴血坚持的见证,是他们在孤岛上与死神搏斗的勋章,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缝出来的一面红旗。 信息来源: 《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琼崖纵队》——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