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未来五年中国芯片在部分领域有望实现自主生产,但要在全领域达成完全自主生产,仍面临

未来五年中国芯片在部分领域有望实现自主生产,但要在全领域达成完全自主生产,仍面临挑战。 在成熟制程芯片方面,中国已取得显著进展。中芯国际等企业在28nm及以上制程技术上不断成熟,中芯国际的N+2先进制程良率已提升至75%,达到可商业化量产标准,能为华为昇腾系列等高端芯片提供稳定代工服务。同时,国产90纳米制程的深紫外光刻机已实现量产,8英寸和12英寸高纯度硅片也能自主制造,可满足功率芯片、显示面板驱动芯片等中低端产品的生产需求。 在一些特定领域,自主生产程度也较高。如航天芯片领域,中国自给率已超80%,北斗导航卫星搭载的国产芯片实现了纳米级抗辐射工艺,部分型号已突破28纳米制程。汽车芯片方面,中国汽车制造商计划在2026年量产100%国产芯片车型,政策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汽车芯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 不过,在高端先进制程芯片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7纳米及以下制程芯片制造所需的EUV光刻机,虽有消息称国产EUV光刻机预计2026年实现大规模生产,但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且芯片制造涉及众多复杂设备和材料,即使光刻机取得突破,其他环节也需同步提升,才能实现高端芯片的自主生产。 总体而言,未来五年中国芯片自主生产能力会大幅提升,在部分领域可实现自主可控,但要全面达成自主生产,还需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多方面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