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115师四个将领的珍贵留影,衣着质朴,气势不凡,面露“杀气”。能认出这四位的,我愿称之为历史深度爱好者,慧眼识珠! 照片里,旅长梁兴初的布鞋沾着泥土,那是刚从山东根据地的田埂上跋涉而来——他带着教导五旅在沂蒙山区扎根时,白天率部和日军“推磨”(游击周旋),夜里蹲在老乡家的炕头,借着豆油灯研究怎么端掉鬼子的炮楼。 政委罗华生的军装上别着半截铅笔,随时准备在破旧的地图上标注敌情,他不光管思想政治,打起仗来比谁都猛,有回带着侦察连突袭日军据点,硬是用刺刀拼开了突破口。 副旅长吴世安的肩章磨得发亮,他擅长夜战,曾在月黑风高时率部摸进敌营,把敌人的弹药库炸得满天飞,让日军在睡梦中尝到“游击战的厉害”。 参谋长李梓斌更像个“活地图”,根据地的每条沟坎、每处树林都装在他脑子里,日军“扫荡”时,他总能带着部队钻进最隐蔽的伏击点,把敌人耍得团团转。 这些细节藏着太多故事:1940年的山东,日军对鲁南根据地疯狂“蚕食”,梁兴初他们带着教导五旅,一边和日伪军拼刺刀,一边发动群众挖地道、筑工事。 有次日军集结千人“扫荡”,梁兴初把部队分成十几个小队,像撒在敌后的火种,这边刚端了敌人的粮库,那边又炸了铁路桥,愣是让日军的“铁壁合围”成了笑话。 罗华生在一次反“扫荡”中,为了掩护群众转移,带着警卫排和敌人死磕,子弹打光了就甩手榴弹,手榴弹没了就拼刺刀,直到主力部队赶来反包围,战后他的军装被血浸透,却笑着说“咱这衣服颜色够喜庆”。 吴世安和李梓斌配合更默契,一个负责正面牵制,一个带队迂回包抄,在郯城战役里,愣是把装备精良的日伪军打得溃不成军,还缴获了两门迫击炮——要知道,那会儿八路军的重武器比金子还珍贵。 他们衣着质朴,是因为把补给全给了一线战士;气势不凡,是因为心里装着“把鬼子赶出中国”的信念。照片里的“杀气”,是对侵略者的怒,更是对山河百姓的护。 115师的这些将领,用血肉和智慧在敌后筑起铜墙铁壁,他们的故事,不该被岁月尘封。 你看照片里他们并肩的模样,是不是能感受到当年战友间的生死情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