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为什么日本在特朗普的关税战中,态度如此强硬? 最近特朗普政府对日本祭出 25%

为什么日本在特朗普的关税战中,态度如此强硬? 最近特朗普政府对日本祭出 25% 关税大棒,没想到一贯对美态度温和的日本首相石破茂直接硬刚,公开表态 “绝不妥协”。明明日本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市场,为何这次敢跟美国正面刚? 首先是日本国内问题,2025 年 7 月 20 日日本将举行参议院选举,这是自民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关键一仗,但石破茂领导的执政联盟支持率持续低迷,尤其在农村地区,自民党传统票仓正因 “大米荒” 等问题流失。 特朗普要求日本大幅开放农产品市场,这直接触碰到自民党的核心利益农业保护政策,日本农协掌控着全国三分之一的国会席位,石破茂若在农业问题上让步,等于亲手拆自己的政治根基。 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已明确表示 “不会牺牲农业部门利益”,这既是对美国的警告,也是对国内利益集团的承诺,更关键的是,石破茂原本指望在 6 月 G7 峰会期间与特朗普会晤展示政绩,结果谈判破裂让他失去了选举前的关键筹码。 这种政治挫败感,让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更强硬姿态来挽回颜面。 其次是汽车产业的生死保卫战,汽车产业是日本经济的绝对命脉,占对美出口总额近三成,直接或间接养活 558 万就业人口。 据《日本经济新闻》估算,若美国关税导致汽车出口下降,日本经济可能损失 13 万亿日元,名义 GDP 下降 2% 以上。 石破茂多次强调,日本要的是美方全面取消关税,不接受类似英国的出口配额协议,也不接受 10% 的 “基准关税”,这种决绝态度背后,是日本汽车产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压力, 不仅日本本土出口受影响,墨西哥、加拿大等海外工厂的对美出口也将被波及。 瑞穗银行数据显示,日本车企在美市场份额近四成,一旦关税落地,整个产业链将遭受重创。 更深层的战略考量,是日本寻求战略自主的破局之路,长期以来,日本用经济妥协换取美国的安全保护,但特朗普的 “美国优先” 政策彻底打破了这种默契。 日本近期提出用造船和破冰技术换取关税取消,这种 “技术换市场” 的策略,实质是想与美国建立更平等的外交关系,同时日本正加速推进多边贸易布局:在 RCEP 框架下深化与东盟的合作,主导 CPTPP 规则制定,甚至在 5 月的东盟与中日韩财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罕见明确支持 “去美元化” 支付体系。 这种战略转向,让日本在对美谈判中多了几分底气,即便无法完全摆脱对美依赖,也能通过多边机制分散风险。 国际博弈的新筹码同样关键。日本手里握着三张王牌:第一是美债持仓。作为美国国债最大海外持有国,日本虽未直接抛售,但 “不增持” 的表态已引发美债市场波动,这种金融威慑让特朗普投鼠忌器。第二是半导体合作。 日本提议购买价值万亿日元的美国芯片,既缓解贸易逆差,又在半导体产业链上与美国形成利益捆绑,第三是中美博弈的窗口期。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日本敏锐捕捉到美国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的孤立,开始有意识地借势发力,比如在 5 月的七国集团会议上,日本联合欧盟、印度等国,公开反对美国单边关税政策,试图将自己塑造成自由贸易的捍卫者。 历史经验也在起作用,经历过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摩擦,日本深知妥协只会换来更多得寸进尺。 2019 年美日贸易协定中,日本在农产品上让步,但汽车关税只是暂时搁置。这次特朗普故伎重演,日本学乖了,农业和汽车是红线,其他领域可以谈。比如日本主动提出扩大液化天然气进口、简化美车认证流程,但前提是美方必须全面取消关税。 这种 “以退为进” 的策略,既展示谈判诚意,又守住核心利益。 当然日本的强硬也有底线。首席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多次表示,日本愿与美国合作达成协议,但必须捍卫国家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最终可能在能源、数字贸易等领域有限度让步,但汽车和农业绝无妥协空间,这种 “软硬兼施” 的策略,本质上是在维护日本经济命脉的同时,为未来的日美关系留有余地,毕竟日美同盟仍是日本安全战略的基石,完全撕破脸对双方都没好处。 这场关税博弈,表面看是经济利益的冲突,实则是国际秩序重构的缩影。 日本的强硬,既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反击,也是其寻求 “正常国家” 地位的一次试水。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日本的选择或许能为其他国家提供一种新的博弈范式,在战略自主与现实妥协之间,找到一条夹缝求生的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