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3年,已经94岁的蒋妙月,向中央提出,说想去台湾,去见一见蒋介石,毛主席指

1963年,已经94岁的蒋妙月,向中央提出,说想去台湾,去见一见蒋介石,毛主席指示:“好好安排一下,礼送入台吧!” 1963年,一个94岁的老太太突然向中央提出,要去台湾见蒋介石,这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乎?那时候两岸关系紧张得要命,普通人别说过去了,连通信都难。可更玄乎的是,毛主席居然点头了,还说“礼送入台”。这背后到底有啥故事? 蒋妙月不是一般人,她是蒋介石的舅母,说白了,就是蒋介石妈妈王采玉的亲姐姐。这关系可不远,在那个年代,舅母对外甥的帮助往往是大手笔。蒋妙月对蒋介石的恩情,那真是实打实的。 早些年,蒋介石家里穷得叮当响。1907年,他想去日本学军事,可没钱咋办?家里揭不开锅,他就跑去找舅母蒋妙月。蒋妙月没含糊,跟丈夫孙琴风一合计,把家里20亩田地卖了,硬是凑齐了蒋介石的留学费。这20亩地在那时候可不是小数目,等于把家底都掏空了。蒋介石靠着这笔钱去了日本,后来才有了政治上的起步。 再后来,1913年,蒋介石参加“二次革命”,结果失败了,被袁世凯通缉。他跑回奉化老家,找到蒋妙月求救。蒋妙月二话不说,把他藏起来,帮他躲过了追捕。之后,她又卖了几亩地,给他凑钱出国避难。这两次关键时刻的出手,蒋介石一辈子都忘不了。 到了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混不下去了,蒋介石带着人马撤到台湾。临走前,他其实是想带上蒋妙月的,毕竟她80多岁了,孤零零留在大陆他不放心。可问题来了,她年纪太大,身体经不起折腾,长途跋涉风险太大。蒋介石一咬牙,决定让她留在奉化老家,心想以后总有机会接她过去。 谁知道这一分开,两岸就彻底断了联系。蒋妙月在大陆的日子不好过,丈夫孙琴风50年代初去世,女儿也嫁人了,家里就剩她一个老太太。房子破旧,生活清苦,可她心里一直惦记着蒋介石,想知道这个外甥在台湾怎么样了。 时间来到1963年,蒋妙月已经94岁高龄。这一年,一个叫汪日章的人改变了她的命运。汪日章以前是蒋介石的侍从秘书,后来留在大陆,做了民革中央监督委员。他回乡探亲时去看蒋妙月,见她日子过得艰难,就问她想不想去台湾见蒋介石。 蒋妙月听了这话,点了点头。她心里明白,这念头在当时几乎是痴人说梦,可她实在是太想见见这个外甥了。汪日章也没多想,把这事写成报告,上报给了中央,最后送到了周恩来手里。 周恩来看了报告,觉得这事挺特别。他查了蒋妙月的背景,确认她真是蒋介石的舅母,对蒋介石有大恩。随后,他把这事汇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完,琢磨了一会儿,提笔写了几个字:“好好安排一下,礼送入台吧!” 这决定可不简单。那时候两岸关系紧张,可毛主席却点了头,这背后有啥考量?说实话,这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毕竟,94岁的老太太想见亲人,这要求合情合理,搁谁身上都得动点恻隐之心。而且,这事还不涉及啥政治风险,反而能展现大陆的胸怀。 毛主席批示后,周总理马上安排人落实。工作人员计划让蒋妙月先到香港,再从香港飞台湾。为了不惹麻烦,这事办得低调,消息通过秘密渠道传到了台湾那边。 蒋介石听说舅母还活着,要来台湾,挺激动。他立刻同意,还要求大陆这边保证老人的安全。1965年,蒋妙月96岁了,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她先坐火车到香港,又从香港飞到台北。蒋介石亲自安排人接她,确保她一路顺利。 到了台湾,蒋介石给蒋妙月安排了住处,有人专门照顾她。她不用再过孤苦日子了,每天有人陪着,生活安稳。蒋介石也常去看她,俩人聊聊过去的事儿,挺温馨。她在台湾活到了101岁,1970年去世,晚年过得平静幸福。 蒋妙月的故事,不光是亲情的事儿,还透着点人性的光辉。两岸关系再僵,亲人之间的牵挂是断不了的。毛主席的决定,既圆了一个老人的心愿,也让人看到了两岸之间的血脉相连。

评论列表

白眼肯基
白眼肯基 20
2025-07-13 10:01
妈妈的亲姐姐不是姨妈是舅母?这。。。。。
含羞草winner
含羞草winner 6
2025-07-13 19:45
毛主席是真菩萨!
大头
大头 3
2025-07-13 14:43
毛主席伟大
上海老康
上海老康 2
2025-07-13 16:06
毛主席的胸怀宽广
Peeta
Peeta 2
2025-07-13 16:31
姨母
用户10xxx91
用户10xxx91 1
2025-07-13 16:25
从这一点上看出,蒋介石做不了天下。
彼得
彼得 1
2025-07-13 11:22
记得是蒋介石写信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