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主席,您给我讲讲,候补?我候谁的补呀?”中共七大中,陈赓被选为候补委员,会议结

“主席,您给我讲讲,候补?我候谁的补呀?”中共七大中,陈赓被选为候补委员,会议结束后,他的一句话让所有人都笑成一团。 1945年4月,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内,中共七大刚刚落幕,会场内气氛肃穆,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会议即将见证一个有趣插曲。 新当选的中央候补委员陈赓走向毛主席,拍了拍他的肩膀问,主席,这个'候补'到底是啥意思?我候谁的补啊?全场先是一静,随即有人高声接茬,党参啊!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答背后,藏着陈赓独特的沟通智慧,按照党章规定,中央候补委员需在正式委员出缺时按得票数递补,多为正厅级以上干部担任。 陈赓心里明白这个道理,却故意用市井俚语来解构严肃的政治术语,他用“党参”的谐音巧妙化解了落选中央委员的微妙情绪,同时拉近了与领导的距离。 这种幽默在陈赓身上并非偶然,1943年延安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正作报告时,陈赓突然冲上台端起主席的茶杯一饮而尽,然后行了个军礼说,我渴了!台下顿时笑声一片。 这种“没大没小”的举动来自两人深厚的战友情谊,1927年南昌起义时,陈赓曾拖着中弹的伤腿掩护部队转移,长征路上,他带领红军学校师生完整保存了珍贵的教学器材。 抗战期间,陈赓指挥太岳军区与日伪军作战,屡次取得胜利,正因这些过硬的革命资历,毛主席才会对他的玩笑一笑了之。 “候补委员”的玩笑很快在部队中传开,成为鼓舞士气的催化剂,上党战役前夕,陈赓对部下说:”我这'候补'可不含糊!“战后他率部歼敌1。2万,获得中央军委专门表彰。 解放战争期间,陈赓将“候补”精神发挥到极致,1947年晋南反击战中连克22城,挺进豫陕鄂时独创”牵牛战术“,淮海战役中成功截断陇海铁路,从”替补“一路打成绝对主力。 然而陈赓绝非只会插科打诨,1952年毛主席点名他筹建哈军工,面对师资匮乏、教材短缺的困境,他大胆推荐原国民党弹道专家沈毅参与教学工作。 当时沈毅因历史问题处境困难,陈赓力排众议向上级推荐,这样的专业人才不用太可惜了,经过中央特赦,沈毅成为哈军工的重要师资力量。 这种”缺什么补什么“的魄力,恰似当年对“候补”的另类诠释,哈军工后来培养出大批国防科技人才,成为陈赓军旅生涯最厚重的成就。 陈赓的幽默天赋在战友中广为人知,他喜欢给战友起绰号,称彭德怀为“彭大将军”,叫林彪为“林娃娃”,这些称呼听起来随意,却总能准确抓住对方的性格特点。 战场上的陈赓同样机智过人,抗战时期,他曾化装成商人深入敌后侦察,凭借一口流利的河南话成功获取情报。 回来后他模仿日军军官的口音惟妙惟肖,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1955年授衔时,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回到家中,夫人傅涯开玩笑说,你这个大将比芝麻还小。 陈赓笑着回答,芝麻虽小,香味浓啊!从此“芝麻将军”的绰号在家中传开。 陈赓的幽默不仅体现在日常交往中,更成为他领导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部下犯错时,他很少严厉批评,而是用幽默的方式点醒对方,既保护了下属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目的。 他常说,革命这么苦,不笑怎么过得下去?这句话道出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环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密码。 1961年陈赓病逝,聂荣臻等老战友追忆往事时,都对七大时那句“候补党参”的调侃记忆犹新,这个小插曲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严酷斗争中保持的人性光辉。 陈赓用幽默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候补”,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补位,不是敷衍应付,而是全力以赴。 信源: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 《陈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