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科大学曲黎敏教授大胆直言:“一夫一妻制是违背人性的。95%的人结婚后都会生病。原因没那么复杂,就是他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对人性的一次挑战……” 一次,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在课堂上疑惑地问曲黎敏教授:“曲老师,我们现在都追求自由恋爱,谈的也是真感情,可为什么离婚的人越来越多?” 曲黎敏听后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回道:“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婚姻模式本身就有问题,说到底,人其实根本不应该结婚。” 这句话刚出口,全场立刻一片哗然。 空气瞬间像被抽走,连后排打瞌睡的同学都猛地抬头。曲老师把粉笔往讲台一丢,清脆一声,像给沸腾的锅揭开盖子:“别急,我不是让你们明天就去民政局排队退证,咱先把话掰开揉碎。” 她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又拿红笔在中间画了个小圆点:“大圆是人性,小点是婚姻。人性想要吃喝玩乐、新鲜刺激、被看见被崇拜;婚姻却要求忠诚、稳定、柴米油盐。你们看,小点能包住大圆吗?”底下有男生小声嘀咕:“包不住,除非大圆减肥。”哄笑一片。 曲老师趁热打铁:“我门诊见过一对小两口,领证半年,女生查出一身结节,男生开始斑秃。我问他们吵啥,女生说‘他回家就打游戏’,男生说‘她一开口就是房贷’。俩人谈恋爱时,一个爱摄影,一个爱露营,现在一个成了监控器,一个成了算盘精。欲望没消失,只是换了跑道,全往对方身上碾。” 有人举手:“那就不要承诺一辈子呗?”曲老师摇头:“承诺本身没错,错的是把承诺当成万能胶。人心是活物,万能胶粘得越久,碎得越惨。”她举自己当反面教材:三十岁那年,她也闪婚,婚礼誓词写得跟诗一样,结果第三年两人分居,理由奇葩——一个要吃辣一个要养胃,谁也改不了,最后和平散伙。“散伙那天我们去吃火锅,他点鸳鸯锅,我点特辣,吃完各回各家,比离婚登记那天还轻松。” 台下有女生眼圈红了:“那爱情到底算什么?”曲老师笑了:“爱情算烟花,婚姻算夜空。烟花再亮,也照不亮整个夜空,夜空再黑,也吞不掉所有烟花。关键是你得承认,夜空和烟花不是一回事。” 眼看大家快被绕晕,她干脆打开PPT,放了一张老照片:1980年代的上海弄堂,一对夫妻在公用厨房抢水龙头,男的拿锅,女的拿盆,表情狰狞。下一秒,照片切到三十年后,同一张脸,老头在给老太别发卡,老太在给老头系围巾。曲老师敲屏幕:“看懂了吗?他们不是变好了,是把‘想掐死对方’升级成‘掐完还能一起买菜’。婚姻不是修成正果,是修成习惯。” 下课铃响,没人动。曲老师收起激光笔,补了最后一刀:“你们怕孤独,所以抱团;怕失控,所以签约。但别忘了,抱团也可能更孤独,签约也可能更失控。别把结婚当成通关文牒,它更像一张体检表——测的不是爱情浓度,是你对自己欲望的了解程度。” 我走出教室时,听见两个女生在楼梯口争论。一个说:“听完更不想结了。”另一个笑:“听完反而敢结了,至少知道坑在哪儿。”我插了句嘴:“也可能哪天不想走楼梯,直接翻窗户。”俩人愣一秒,笑得比下课铃还响。 回家路上,我刷到一条微博:某民政局推出“离婚冷静期”宣传语——“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底下最高赞评论是:“冷静期不如坦白期,先坦白自己想出轨几次、想偷懒几次、想一个人吃外卖几次,再决定要不要签。”我忍不住点赞,心想曲老师要是在,肯定又得说:“看,群众比自己诚实。” 说到底,结不结婚都是开盲盒。有人开到隐藏款,有人开到谢谢惠顾。怕就怕你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巧克力,却硬说盲盒里一定有钻戒,那才真叫难为自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