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一下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1993年的北京,秋风渐起,中央电视台里却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压力。时任台长的杨伟光正盯着桌上的财务报表,眉头紧锁。资金短缺的难题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为了让电视台走出困境,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在《新闻联播》后插播30秒广告。让人忍不住想问:他是怎么想的?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 1993年那会儿,中央电视台可不像现在这么风光。设备老化得跟不上时代,节目制作成本却蹭蹭上涨,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杨伟光心里清楚,再不找出路,电视台的发展就得卡壳。作为台长,他肩上的担子不轻,既要保证节目质量,又得想办法填补亏空。思来想去,他决定铤而走险,在《新闻联播》后加一段广告。 这个想法一出,杨伟光和团队立刻忙活起来。他们得确保广告内容不跑偏,不能影响《新闻联播》的严肃性,也得算好时间,30秒不多不少,既能赚点钱,又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可问题来了,这么大的事儿,他没向上级部门报批。按理说,这种涉及重大节目调整的决定,得上报广电部,走程序、听意见。 消息传到广电部部长艾知生耳朵里,他一下子就急了。艾知生觉得《新闻联播》是国家的门面,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万一观众不买账,舆论发酵,影响了电视台的公信力怎么办?他赶紧找来杨伟光,语气里满是责问:你怎么能不打招呼就干这么大的事? 面对质疑,杨伟光没退缩。他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他跟艾知生摆事实、讲道理:电视台缺钱是实情,不解决资金问题,节目质量迟早得下滑;插广告是条出路,既能创收,又不影响正常播出。他还强调,团队已经反复推敲,确保万无一失。 结果广告播出后,观众的反应比想象中平静得多。没人上街抗议,也没啥负面新闻冒出来。相反,这30秒广告还真给中央电视台带来了真金白银。有了这笔收入,设备更新有了着落,节目制作也能喘口气。 当然,这事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夸杨伟光有魄力,敢在关键时刻做决定;也有人觉得他太冒险,程序上没走严谨,风险太大。不过从结果看,这个决定确实让中央电视台迈出了重要一步。广告收入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为中国电视行业趟出了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