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0年,曾因拍摄鲁迅葬礼而声名鹊起的摄影师沙飞,在无人察觉之际,突然举枪击毙

1950年,曾因拍摄鲁迅葬礼而声名鹊起的摄影师沙飞,在无人察觉之际,突然举枪击毙了为他诊治的日本医生,随后被判处死刑。时隔36载,他扣动扳机的真正缘由才被世人知晓。 【消息源自:《血色快门:沙飞案与一个战地摄影师的精神世界》2023-09-15 国家人文历史;《华北军区档案解密:1949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枪击案始末》2022-11-08 河北档案信息网】 手术室门外的走廊上,消毒水味混着冬日的寒气。沙飞把冻得发红的右手伸进棉大衣口袋,摸到那支勃朗宁手枪时,金属的冰凉触感让他打了个激灵。三天前护士长通知他下周就能出院时,这个揣了半年的念头突然变得无比清晰——他必须在那之前解决掉那个"披着白大褂的刽子手"。 "司徒同志,X光片显示病灶又缩小了。"津泽胜医生推了推圆框眼镜,胶片在观片灯上投下肺叶的阴影。沙飞盯着这个总带着温和笑容的日本人,想起1943年那个雪夜,被日军用手术刀活剖的《晋察冀画报》女编辑小杨,她最后凝固在胶片上的眼神和现在X光片里的阴影诡异地重叠在一起。 走廊拐角处,沙飞拦住准备下班的护士:"津泽医生今天值夜班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转身时听见小护士嘀咕"司徒记者最近总打听医生行程"。这话要是放在半年前,他肯定会警觉,但现在他只觉得这些迟钝的中国人根本不懂——那个每天给他们量血压的医生,正用X光机慢慢杀死所有伤员,就像当年731部队做的那些实验。 1949年12月15日傍晚,沙飞把最后三张底片塞进牛皮纸信封。这些天他故意在暗房待到很晚,医院的人都习惯了摄影记者这个癖好。当津泽胜推开值班室门时,沙飞正把洗好的照片摊在桌上,都是医生给伤员做手术的特写。"您看这张构图..."他引着医生弯腰的瞬间,突然压低声音:"为什么每次拍片后,伤员病情都会恶化?" 津泽胜困惑地抬头,正好迎上黑洞洞的枪口。第一颗子弹穿透眼镜打进左眼时,他踉跄着撞翻了显影液盘子。沙飞看着紫色药液在地面蔓延,想起1936年给鲁迅遗容拍照时,先生脸上也蒙着层类似的青灰。"我有证据!"他对着蜷缩的躯体又补两枪,胶片在血泊里慢慢卷曲,像被火烤过的蛇。 军法处的同志在搜查暗房时,发现了更令人心惊的"证据"——上百张被反复曝光的废片,上面用红墨水画满放射线状的标记。负责审讯的老红军后来跟聂荣臻汇报时直搓脸:"司令员,他非说那些X光片里藏着日文密码,可咱请物理所的专家看了,就是普通肺片啊!" 沙飞被带走那天,医院窗外的白杨树上落了只乌鸦。他忽然对押送战士露出笑容:"1938年我拍白求恩做手术,暗房也是这个味道。"没人接话,只有钢笔在死刑判决书上划过的沙沙声。两个月后,王辉收到丈夫的遗物:一台德国蔡司相机,镜头盖里夹着张字条——"底片会说话"。 1986年春天,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精神科主任翻着泛黄的案卷,突然指着某页对王辉说:"您看这里,他坚信医院自来水被投毒,这分明是典型的被害妄想。"窗外玉兰花开得正好,老太太攥着平反通知书的手一直在抖,她想起1940年丈夫在前线寄来的信里,夹着朵压干的野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