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立马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杨伟光一个举动,直接标志着中国电视广告新时代的到来,孔府家酒的广告,虽然只有短短30秒,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当时的《新闻联播》可是群众们第一关注。 然而,当时看广告看的津津有味的群众们,根本不知道,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当时的电视台面临怎样的危机。 《新闻联播》家喻户晓,即便家中没有电视机的群众,也会在固定的时间,搬着小板凳前往邻居家凑个热闹,关注国家大事儿,了解一些新闻时政。 人尽皆知的《新闻联播》,几乎是家家户户必看“节目”,可实际上,电视台的收入却少得可怜,甚至连一些主持人的工资都发不起了,说是穷得叮当响,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电视台的各个设备都是老掉牙了,经常出现故障,动不动这个机器出问题了,那个设备需要维修了,有时候,光是维修的费用,加起来,都够买一台新的老式机器。 电视台经费紧张,在内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身为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对内部情况更是心知肚明,时常因为此事发愁,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若是再这样下去,《新闻联播》怕是都播不了了,怎么办? 电视台经费紧张,资金不足,思来想去,杨伟光便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若是在《新闻联播》后面插入广告,这样一来,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然而,这个想法也让杨伟光十分犹豫,毕竟在此之前,电视台从未有过在末尾插播广告的先例,若是破了这个先例,后果会怎样?杨伟光不敢想。 想法在那一瞬间冲破牢笼,却又被“锁”了进去,这个后果,杨伟光可能根本承担不起。 1993年11月28日,孔府家酒的负责人就找到了杨伟光,表示可以为电视台提供赞助,杨伟光一听,心中很是高兴,毕竟,电视台的那些设备老掉牙,可比自己年龄都大。 不过,孔府家酒的负责人可不是来电视台做慈善的,他希望能够在《新闻联播》结束的时候插播一段广告,为孔府家酒做个推销,只需要30秒的广告时间就可以。 杨伟光听到之后陷入了沉思,这与他之前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心中自然是乐意的,可一想到后果,算了,不管了,先为电视台筹集一些经费重要,后续的事情后续再说吧。 抱着这个想法,杨伟光与孔府家酒的负责人达成了“合作”,因此,《新闻联播》结束后,第一个广告便应运而生了,虽然只有短短的30秒,却让孔府家酒的名望更盛。 杨伟光也因为这个举动,为电视台谋取了福利,有资金更换那些老掉牙的设备,看着那些新设备,杨伟光心中高兴,可同时,也十分忐忑。 果不其然,在广告播出后不久,这件事情就被广电部部长得知了,他立刻将杨伟光叫到自己面前,厉声“质问”:“谁给你的权利,在新闻联播后面插播广告的,你怎么能这么做?” 其实,对于这一结果,杨伟光一开始就想到了,但他还是下定决心插播了广告,若是受到惩罚,他也就认了,毕竟电视台当时真的是穷得揭不开锅了。 “部长,电视台设备老化,总是出现故障,资金不足,不能更换,插播广告确实是我自作主张,我愿意接受惩罚。” 杨伟光并没有任何逃避的意思,反而大大方方承认了,并表示只要电视台能够发展的好,他即便遭受严厉的惩罚,也是值得的。 杨伟光言词恳切,倒是让广电部部长有些动容,念在杨伟光也是出于对电视台经费紧张、设备老化的考虑,并没有夹杂什么私心,便做出了决定,对杨伟光进行口头批评教育。 杨伟光插播广告的决定,帮助电视台度过了难关,设备更换之后,主持人们在进行播报时,再也不用担心突发事件了。 只是从那之后,一些企业便将目光放在了电视台上,他们也纷纷效仿孔府家酒的负责人,愿意给出高额的经费,只要能够在《新闻联播》结束的时候插播一段自家产品的广告就行。 久而久之,那些插播的广告便成为了孩子们的“童年噩梦”,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告更是层出不穷,看个电视剧,往往在最精彩的时候来上一段广告,即便充值了会员,还有频频弹出的广告窗。 人们对广告可谓是十分无奈,但又不得不接受…… 信息来源:光明数字报《电视改革的鼓手——杨伟光副题引题题一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