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

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立马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狗头] 1993年4月的一个傍晚,全国观众在《新闻联播》结束后突然看到了一段白酒广告。这个30秒的插播在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但在当时却让整个广电系统都紧张起来。 这是央视黄金时段出现的第一条商业广告,背后的推动者是时任台长杨伟光。而这个决定,他是"先斩后奏"做出的。 当时央视的设备状况确实令人担忧,1992年春晚直播时,一台使用十年的摄像机突然出现故障,导播间里的工作人员急得团团转。新闻中心的记者们拍摄重要会议时,只能轮流使用仅有的三台完好设备,其他机器都被拆了当配件用。 广告收入更是捉襟见肘,1992年央视全年广告收入只有1.2亿元,而上海电视台仅凭《渴望》的贴片广告就赚了8000万。连更换演播室的LED屏这样的基础设备,都要层层打报告等上半年才能批下来。 杨伟光在1993年初的台务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的30秒时段插播广告。这个提议让会议室陷入了沉默,因为这个时段相当于国家的门面。 但杨伟光算了一笔账:按当时的广告价格,30秒的收入足够买十台进口摄像机。副台长赵化勇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虽然大家都理解设备更新的迫切需要,但谁都不敢开这个先例。 方案上报到广电部后,迟迟没有得到批复。多位领导在请示文件上都写了"暂缓"的批示。按当时政策法规司司长王甘文的分析,领导们并非反对改革,而是担心承担开先例的责任。 1993年4月的某一天,杨伟光做出了那个改变历史的决定。当天的值班编导张政回忆说,台长只说了一句"按备播方案执行",他们直到播出前半小时才拿到广告带。 当晚7点30分,孔府宴酒的广告伴随着《新闻联播》片尾曲出现在了全国观众面前。这个如今价值数十亿的广告时段就此诞生。 第二天早上,广电部的电话直接打到了台长办公室。杨伟光在自述中回忆,部长在电话里连续询问是谁批准了这次播出。他回答说这是自己的个人决定,愿意承担相应责任。 出人意料的是,观众的反应相当平静。央视观众联系处的统计显示,当月关于这条广告的投诉数量为零。 两周后广告商们开始大量咨询这个时段的投放价格,仅一个月就有47家企业前来询价。但杨伟光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暂不增加新的广告时段,而是主动到广电部做专题汇报。 他带去了两份材料:观众反馈统计表和设备采购清单。参会人员回忆,当投影仪放出老设备故障画面时,现场气氛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场汇报成为了转折点。 1993年6月,广电部正式批复同意央视试点广告时段改革。《新闻联播》后的广告位很快成为各家企业争夺的焦点,1994年招标会上,这个时段的年收入突破了2亿元。 这些资金迅速转化为实际的设备更新。1994年央视进口设备支出同比增长了380%,技术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那个"违规"的30秒后来培育出了著名的"标王"现象。1995年孔府宴酒以3079万元蝉联标王时,杨伟光要求广告部制定了严格规定:食品广告必须附带检测报告,药品广告需要药监局批文。这些准则后来大多被写入了《广告法》。 1998年央视新的彩电中心落成时,配备的德国进口转播车让前来参观的国外同行都赞不绝口。当年反对最激烈的一位领导在退休后的座谈会上坦言,如果没有那次"违规"的30秒,中国电视产业化进程可能要推迟数年。 如今在央视的台史陈列室里,那段划时代的广告胶片被放在显眼位置。解说词写着:这不是技术最精湛的广告,但它打开了中国电视市场化的大门。 有时候真正的突破需要有人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杨伟光的那次"先斩后奏",不仅解决了央视的燃眉之急,更开启了中国电视业的商业化时代。 从设备老化、资金紧张到后来的技术先进、收入丰厚,这30秒广告带来的变化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潜力,也为后来的媒体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YK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