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山东男子凌晨开车回家,突然发现湖边有很多人排着长队在缓慢行走。最诡异的是,这些人

山东男子凌晨开车回家,突然发现湖边有很多人排着长队在缓慢行走。最诡异的是,这些人全都蒙着眼睛,仅用一根白线链接,犹如“湘西赶尸”。男子吓得赶紧报警,这才知道这是一公司搞的团建活动,内容就是蒙着眼从6点走到凌晨3点。

据7月13日报道,凌晨的山东淄博文昌湖畔上演了怪诞的一幕。几十人被蒙住双眼,手牵一条白绳,在湖边排成一列默然前行。夜色、水边、蒙眼……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与其说像拍电影,不如说更像某种神秘仪式。这番景象,自然吓坏了深夜路过的市民。

一位驾车回家的司机瞥见这队人时,几乎瞬间头皮发麻,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湘西赶尸”或“邪教活动”。这种恐慌并非孤例,就在上个月广东也有一群白衣长者深夜在马路上“辟谷”,把邻里吓得不轻。也难怪目击者会猜测,这究竟是哪个剧组在拍戏,还是真有什么秘密组织在集会。

然而警方的介入很快驱散了迷雾,而真相却出乎所有人意料。这既不是什么神秘仪式,也不是行为艺术,而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组织的深夜团建——“黑暗中的信任之旅”。组织方给出的解释是,这是一场旨在培养团队信任的“蒙眼健步走”体验式培训。

通过剥夺视觉,员工被迫将安全感完全寄托在同伴身上,从而深化彼此的信任与协作。按原计划活动应在景区封闭路段进行,谁知部分参与者迟到,时间一拖再拖,队伍最终“暴露”在了公共区域,这才引发了一场社会误会。公司还声称活动长达9小时,从傍晚6点持续到凌晨3点,并且事前已向相关部门报备。不过景区管理方也坦言,他们无权禁止游客活动,只能建议对方做好安全防护。

“蒙眼走路”在团建培训领域其实不算新鲜,其核心是通过感官剥夺来强化团队感知与情感联结。可是一位资深从业者也指出,这类活动通常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比如选择白天、室内或绝对封闭的场地。像这次一样在深夜的开放式湖畔搞这种活动,不仅极易造成公众误解,其安全风险更是不言而喻。

事件在网上传开后,舆论迅速发酵。起初还有网友调侃“不拍个悬疑短剧可惜了”,但质疑声很快占据主流。大家最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深夜在湖边蒙眼走9个小时,万一有人失足落水,公司哭都来不及!”

随之而来的,是对企业文化的拷问:“这种活动,员工敢不参加吗?出了事谁负责?”更有尖锐的评论直指,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靠的是内在的尊重与关怀,而不是这种带有强制意味的“服从性测试”。面对汹涌的舆论,警方对活动组织者进行了安全教育,公司也随即叫停了该活动。所幸这场风波除了引发一场虚惊,并未造成任何实质性伤害。

淄博这场“黑暗中的信任之旅”,无疑为审视现代企业团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团建的初衷是好的,旨在缓解压力、增强凝聚力。然而近年来许多团建活动却变了味,从强制军训到极限挑战,形式越来越出格,非但没能增进团队感情,反而成了员工的额外负担,甚至催生了逆反心理。

这次事件也再次敲响了警钟:在公共空间组织活动,企业必须将安全与社会观感置于首位。这意味着,除了进行周密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还应考虑活动对公众可能造成的影响。如果一项活动可能引发误解,提前告知、现场设置清晰指引、配备充足的安保人员,都是避免恐慌、控制风险的必要措施。

淄博“蒙眼健步走”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部分企业在追求形式创新时,对安全、对公众、对员工的考量是多么欠缺。真正的团队建设,核心应是“以人为本”,而非一场博人眼球的“作秀”。这样的团建,在你看来是创意还是冒险?企业在组织类似活动时,除了安全你认为还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