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公社里丢了54元,16岁知青背了黑锅,失去返城机会。然而,他无意间发现事情真相,他竟然选择守口如瓶。不料,因为这一举动,12年后,他感叹命运的奇妙安排! “54块钱,可不是小数目,那是知青队公用款,留着置办年货用的,可如今却不翼而飞了,到底是谁拿了这笔钱,老老实实承认吧!” 知青队的队长得知这一“噩耗”之后,愁眉不展,那年头,鸡蛋不过才3分钱一个,这笔钱,够买多少个鸡蛋? 队长啪嗒啪嗒抽着旱烟,看着面前这群年仅十六七岁下乡来插队的知青们,语气严肃地询问道,谁料,知青们面面相觑,压根不知道咋回事儿。 一个两个全部对队长叫了过去,他们在队长的注视下,纷纷被要求按手印,谁要是拿了这笔钱,谁就彻底失去了返城资格,以后大概率是只能扎根农村了。 这件事情在当时是大事儿,县公安局警察都来了,知青队队长和警察们都认定是“家贼”,但是那个年代哪有什么摄像头、监控,若不是被当场看见,基本上就是“悬案”。 一众知青中有一个名叫张扬州的小伙子,1969年秋天,他乘着丰收后的热浪,和一众同伴们前往乡下插队。 最终,他们的落脚点就定在了安徽杨家庙生产大队,张扬州那年下乡当知青的时候也才16岁,他家庭条件不错,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成为了他人生的指路明灯。 张扬州从小就心地善良,尤其是见不得人间疾苦,可没想到,这一心善竟然让他错失了回城的机会,甚至替别人背了“黑锅”。 公社丢了钱,众人都在调查,暗自猜测到底是谁偷走了这笔钱,最终,众人将怀疑的目光放在了张扬州身上,张扬州不善言辞,百口莫辩,被迫背了黑锅。 事情也就算是迎来了结果,只是背黑锅的张扬州不仅需要将这54块钱补出来,还错失了回城的资格,但凡后续有机会回城,这机会就与张扬州失之交臂。 流言蜚语如雨点一般,通通砸向了张扬州,这让他很是苦恼,挪用那笔公款的人到底是谁? 知青点隔壁住着一对命苦的母女,正是李婶和女儿王小芹,李婶是个命苦的女人,丈夫早早去世了,撇下她娘俩相依为命。 李婶手脚麻利,为人勤快,是干活的一把好手,知青们抵达杨家庙后,与李婶母女相处的十分融洽,知青们负责干活,李婶和女儿小芹就负责为知青们洗衣服、做饭。 1969年,年幼的小芹渴望读书,整天抱着数学课本自学,张扬州发现小芹特别聪明,就主动教小芹学习。 李婶知道女儿渴望上学,可她家里穷,根本没办法,思来想去,李婶便将目光放在了供销社分红上面,知青队54块钱便进了李婶口袋。 张扬州也是无意中听到了李婶母女的对话,知道了李婶的所作所为,恍然大悟,可他明白李婶的苦衷,知道李婶这么做都是不得已,只是想让女儿上学罢了。 因此,张扬州选择守口如瓶,当知青队长要求张扬州尽快将那54块钱交出来的时候,张扬州红了眼却没说出真相。 小芹看到之后跑回家,拉着母亲的胳膊,一脸愧疚:“妈,咱不能亏良心,不能让扬州哥替咱背黑锅。” 李婶看着年幼的女儿,到底是忍住没有去,自己被唾弃不要紧,可她不能让女儿小小年纪就背负骂名。 张扬州找到自己在扬州当教师的父亲,二人说了一番悄悄话,父亲便从自己积攒数月的工资里面扣出了54块钱,填补了那个窟窿。 这个秘密也一直被张扬州藏在心里,后来小芹成功上了学,1977年,知青们陆陆续续返城,因为当初那件事情,张扬州错过了返城的机会,但是他心中没有恨。 彼时,王小芹已经19岁,抱着高中课本,拉着张扬州的手说道:“扬州哥,你去读师范,有机会回城。” 张扬州点点头,1978年,张扬州拿到了扬州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小芹也拿到了同样的录取通知书,就在远处的梧桐树下远远望着他。 多年的相处,张扬州和王小芹郎有情妾有意,只是始终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那天,张扬州终于鼓起勇气,拉起了小芹的手,小芹脸上红霞密布,却拒绝了。 原来,王小芹此前曾收到来信,得知张扬州父母正在托人为儿子介绍对象,王小芹不忍耽误张扬州的前程,可她没想到,缘分来的时候挡都挡不住。 三年后,小芹获得了留校任教的资格,张扬州毕业后三度访问母校,却在最后一次回访时冲进教员宿舍,在王小芹面前留下结婚申请,那一年,二人成功步入婚姻殿堂。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命运的奇妙! 信息来源:《中国知青下乡运动史》)(《知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