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印度要和中国永久划界,真的能信吗?印度在边境问题上使过的阴招。 2025年6月的

印度要和中国永久划界,真的能信吗?印度在边境问题上使过的阴招。 2025年6月的上合组织北京峰会上,印度防长辛格一番“中印该永久划界了”的表态,听起来颇具诚意。 几乎就在同时,远在德里的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却在公开鼓吹,要随时准备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这一边握手言和,另一边磨刀霍霍,印度这套左右互搏的策略,其核心意图究竟是什么? 要理解印度在边境问题上的执念,必须追溯到英国殖民者留下的“麦克马洪线”。这条当年在地图上随意划出的界线,将藏南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是殖民主义者地图开疆的产物,中国历届政府从未予以承认。 可是印度独立后,不仅全盘继承了这份“殖民遗产”,也继承了殖民者的扩张心态。即便是在国际上被视为和平象征的尼赫鲁,也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公开宣称西藏是印度的“历史疆域”,并试图联合美、苏、英等国向中国施压,妄图以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来确立其“强国地位”。 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扩张思维驱动下,印度在边境上形成了一套沿用至今的“蚕食”策略。上世纪50年代,趁中国专注于应对西方封锁,尼赫鲁政府在边境地区不断推进,到1962年战争爆发前,已非法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 侵占了数千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这一做法延续至今。莫迪政府不仅将超过六成的山地部队长期部署在中印边境,近年来更增兵四万,并调遣了450辆坦克和导弹系统进入拉达克等高海拔地区,摆出了持续施压的姿态。 印度也极力将边境问题国际化,试图将非法的领土主张包装成“正义诉求”,以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不过,当今世界早已不是殖民时代。 对于1962年冲突的前因后果,各方心知肚明。就连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去年发布的卫星图也显示,中印实际控制线比印度官方地图所示的位置要往南至少20公里,这一事实让长期宣传不实主张的《今日印度》等媒体也只能保持沉默。 更有甚者,印度还将宝莱坞变成了其叙事战的工具。一部名为《边境英雄》的电影,不仅将藏南描述为印度“自古以来”的领土,甚至编造出“恒河发源于此”的说法,暗示喜马拉雅山脉的恒河上游地区天然属于印度。 这种罔顾地理与历史常识的叙事,连印度部分学者都无法苟同。《克什米尔时报》曾刊文讽刺,“某些政客的历史观,比街头魔术师的戏法还要多变。”其背后,无非是想通过制造舆论,为自己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 莫迪政府如今在谈判桌上抛出的“永久划界”提议,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烟雾弹。其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份遭《印度快报》曝光的秘密报告,就明确提出了“以拖延换取时间,巩固实际控制”的方针。这一系列操作表明,所谓的和平倡议,不过是其掩盖真实意图、争取战略主动的惯用伎俩。 面对印度的种种动作,中国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1962年的自卫反击战,解放军在一个月内便彻底击溃了印军主力。 而战后主动后撤、交还装备并遣返俘虏,展现的是自信和善意。谁知,印度却将这种姿态误读为软弱,反而在此后变本加厉地向边境增兵,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误判。 今天的中国边防,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边防团长喊出的那句“我们来教教他们什么是真正的‘非暴力不合作’”,背后是强大的军事实力支撑。 从高原上空进行红外扫描的无人机,到深藏于地下工事的导弹发射车,再到覆盖偏远哨所的5G网络,中国军队在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方面拥有显著优势。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国边防军的“种菜外交”。在海拔5000米的哨所温室里种出西瓜,并邀请对面的印军前来品尝。 无论印度的策略如何包装,其内核依然是尼赫鲁时代的延续。历史已经证明,在战场上无法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同样也无法得到。 阿克赛钦和藏南的主权归属,不仅有清晰的历史法理依据,更有中国军队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 中国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但也绝不畏惧任何形式的挑衅。面对印度这种口蜜腹剑、步步为营的策略,中国将以实力和定力来维护和平与主权。而印度的这套老戏码,究竟还能演多久呢?时间终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