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6年寒冬,3000名日军战俘身着单薄衣衫,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跪伏通化城头

1946年寒冬,3000名日军战俘身着单薄衣衫,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跪伏通化城头,想起他们不久前的所作所为,朝鲜名将方虎山盛怒之下,决定宁愿背负骂名,也要用刺刀将这群人挨个挑死,尸体全部踹进未解冻的冰河![微风] 通化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紧邻朝鲜边境,是当时东北地区重要的战略据点,日本投降后,这里集中关押了大量日军战俘和伪满洲国官员。 1946年2月2日深夜11时许,通化市突然停电,随后城内多处同时起火,这成为暴动的信号,约800名日军战俘和200余名伪满残余人员从关押地点冲出,手持事先藏匿的武器和自制器械。 暴动分子首先攻击了市政府、公安局和军械库等重要目标,通化红十字医院成为重灾区,部分日籍医护人员参与暴动,对住院的中国伤病员实施袭击,至少有30余名伤病员在这次袭击中丧生。 负责镇压暴动的是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指挥官为朝鲜族将领方虎山。 方虎山1898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1919年参加朝鲜独立运动,后加入中国抗日武装。 镇压行动从2月3日凌晨开始,持续了约8小时,由于暴动分子分散在城区各处,战斗异常激烈。到当日上午10时许,暴动基本被平息。 事后调查发现,这次暴动并非临时起意,战俘中的一些军官早在1945年12月就开始策划,他们绘制了详细的地形图和兵力部署图,甚至准备了“临时政府”的组织架构。 参与暴动的战俘主要来自关东军第125师团和第79师团,这些部队曾在中国东北犯下累累罪行,投降后,他们对被关押的现状心怀不满,企图通过暴动重新夺取控制权。 当时国共两党正在争夺东北控制权,各种势力错综复杂,日军战俘和伪满残余势力的存在,为这种复杂局势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大量战俘集中关押,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为暴动提供了可能,此后,各地都加强了对战俘的管理和监控。 通化事件发生时,东北地区仍有约60万日军战俘待遣返,这些战俘的安置和管理,成为当时各方面临的重大挑战,大部分战俘最终在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期间被遣返回国。 今天的通化市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但这段历史仍然值得思考,如何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维护稳定,这些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课题。 《通化市志》 《东北解放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