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刘伯温去世才2天,就急匆匆下葬。没想到3天后,朱元璋得到密报,立刻下令,"来人,去给朕把刘伯温的棺木挖出来!"结果棺椁打开,众人惊骇,只看到了6个红色的大字,冷汗直流。 青田县衙的仵作老韩最先进墓室,举着火把往棺内一照,手一抖差点引燃自己的胡子。红漆棺材底板上明晃晃六个楷字"开棺者必验天象",墨色鲜亮得像刚写上。同行的钦天监官员腿肚子打颤,突然想起六年前京城观星台坍塌,正是刘伯温夜观北斗后断言"斗柄南斜主凶",次日应验。 消息传回应天府的当夜,朱元璋在奉先殿里转了三十二圈。案头摆着半块发硬的葱花饼——这是七日前刘伯温病重时送来的"谢恩礼",裹饼的油纸上留着歪歪扭扭的笔迹:"老臣力尽,唯愿陛下多食粗粮"。侍卫说老先生临终前三天,强撑着把院里的古柏修剪成二十八星宿的图案。 第二日卯时,乾清门外的石阶上突然跪着十几个文臣。领头的宋濂捧出份残缺的《郁离子》手稿,泛黄的纸页间夹着片青铜罗盘,背面刻着"洪武八年四月戌时"。跟着刘伯温二十年的老仆战战兢兢说,先生咽气前攥着这罗盘直指东南,管家在地窖里发现三十筐窖藏的《农政全书》,每本扉页都写着"待雨而发"。 三天后,五军营的将士押着辆驴车进了南京城。车里装的不是金银,是整整八十坛密封的桐油。负责验货的户部侍郎掀开坛盖,浓烈的桐油味里混着艾草香,坛底沉着成捆的防水油布。守城的老卒突然拍大腿:"那年黄河决堤,刘先生连夜往堤上运的正是这种油布!" 秋分那天早朝,应天府落了三年来最大一场雨。朱元璋立在檐下看雨帘,忽然瞥见宫墙拐角长着株歪脖子枣树——这位置恰是八年前刘伯温说"此处宜蓄水"时亲手种的。御花园的荷花池涨了三寸深,浮起几十个密封的陶罐,每个罐子里塞着晒干的番薯藤,罐底刻着"洪武八年备荒种"。 八月十五夜,皇帝换了布衣溜出宫门。秦淮河畔的算命摊子前,白发瞎子摸着龟甲念念有词:"客官这卦象,像是故人托梦。"卦金塞过来的却是块温润的田黄石印,背面刀刻的"诚意"二字在月光下发亮。老瞎子扑通跪地:"这是伯温先生二十五年前替俺刻的护身符!" 冬至祭天,礼部尚书在圜丘坛下发现块石碑。碑文用朱砂掺着铁粉写就"天象有常,农事为本",字迹被北风磨得斑驳,倒像是二十年前的手笔。随行的老农认出这青石料:"洪武三年大旱,刘大人带我们挖渠时,在青田山坳里凿出的整块石芯!" 转过年来开春,六科廊的言官们集体递了辞呈。辞表里夹着本《火龙经》,书页间画满奇怪的农具图样。工部老匠人抖着胡子惊呼:"这是改良版的水转翻车!刘大人临终前月,派人往工坊送了三麻袋图纸。"辞呈末尾按着红手印,大小形状竟与开棺那日棺木上的血掌印一模一样。 三年后清明,微服私访的朱元璋在浙江驿站歇脚。驿丞的女儿捧来碗野菜粥,碗底沉着颗油光发亮的松子。小姑娘童言无忌:"爷爷说这颗松果是开国那年,有位戴方巾的先生埋在灶台下的。"灶膛里扒拉出来的陶罐内,整整三百粒饱满的稻种裹在硫磺粉里,罐身刻着"遇蝗可播"。 七月十五中元节,孝陵卫的守军听见地宫传来敲击声。奉命查验的宗人府官员撬开地砖,地下五尺埋着口铸铁箱子。箱里整整齐齐码着防水舆图,标注着大明十三省的水脉走向,最底层的羊皮纸上写着"江河如血脉,淤则病国"。随行的老河工嚎啕大哭:"这是刘国师当年带我们疏浚淮河时画的路线啊!" 出处:本文根据《明史·刘基传》及明代笔记《草木子》相关内容改编,部分细节参考浙江青田刘基故里现存文物及民间传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