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10年福建武平的山沟里,刘家茅屋传出婴儿啼哭。 产妇拼死生下孩子就咽了气,砍柴为生的父亲看着瘦猫似的娃直发愁。 邻居老刘头心软,拎着半袋糙米上门:"娃给我养吧,好歹有口饭吃。" 谁也没料到,这苦命娃三十年后会成为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 老刘头送养子进私塾那年,孩子已改名刘亚楼。 先生教"天地玄黄",他三天能背千字文。 1926年考进省立中学,却因交不起膳费辍学回乡。 小学校长见他字写得周正,聘他当教员,偷偷塞给他《新青年》。 有天夜里民团搜捕进步青年,刘亚楼翻后墙逃进深山,从此踏上革命路。 1930年打长沙,20岁的刘亚楼举着驳壳枪冲头阵。 子弹擦着耳朵飞过,他抹把血继续冲锋。 战后清点人数,他带的连队伤亡最小。 红军将领夸他是"铁脑壳",三年间从连长升到师政委。 1942年党中央送他去苏联深造,这个闽西汉子抱着俄汉词典死磕,硬是在伏龙芝军事学院考出全优。 苏德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请缨挖战壕,斯大林亲自授予少校军衔。 在莫斯科郊外的寒夜里,刘亚楼总望着东方出神。 主席托付的"空军梦"像块烙铁烫在心头。 有回参观航空博物馆,他摸着伊尔战机掉漆的翅膀喃喃:"咱们啥时候能有这个..." 1945年大连市委礼堂,妇女代表翟云英正控诉日军暴行。 台下穿苏式军装的刘亚楼突然起身鼓掌,惊得姑娘忘了词。 会后市长韩光拉着他说媒:"这姑娘中俄混血,父亲是十月革命的老战士!" 刘亚楼盯着姑娘淡金色的发梢,想起自己早逝的生母,也是个俄罗斯族女人。 自此,两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 可翟家老太太安娜死活不答应婚事。 刘亚楼拎着格瓦斯上门,俄语喊了声"妈妈莎"。 老太太手一抖:"你咋会唱《喀秋莎》?" 原来他莫斯科保卫战时跟俄国战友学的。 安娜摸着女儿婚纱叹气:"我姑娘才十八,你都三婚了..." 新婚夜炮火映红窗纸,新郎捏着新娘的手:"明天跟我去东北,子弹可不长眼。" 辽沈战役前翟云英突发恶疾,昏迷中俄语母语直往外冒。 刘亚楼从前线赶回,用三挺机枪换德国军医救回妻子。 病愈后她考上上海医学院,临行时丈夫往她包里塞存折:"这里头是我全部积蓄,哪天我殉国了..." 话没说完被妻子捂了嘴。 毕业典礼那天,空军司令乘专机赶来,在全场注视下给妻子别上校徽。 1964年出访罗马尼亚,刘亚楼咳血染红手帕。 上海华东医院病床上,他攥着妻子的手写遗嘱:"三件事托付你——把儿女拉扯成人,给我爹养老送终,帮安娜妈妈寻亲。" 翟云英把脸埋在他掌心:"改嫁的事别提..." 将军笑出眼泪:"下辈子我当牛做马还你。" 1965年5月7日,将星陨落。 追悼会结束当晚,翟云英打开保险柜。 四万八千元存款全捐给空军子弟小学。 此后二十六年,她每月给福建老家寄钱,托人查苏联档案,终于在黑海边找到安娜的表侄。 1991年清明,白发苍苍的翟云英轻抚八宝山墓碑:"三个承诺都兑现了。你倒好,永远停在55岁。" 照片上的将军穿着55式将官服,眼神还像当年礼堂初见时亮得灼人。 主要信源:(人民网——与刘亚楼相识相伴的点滴回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