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我是周总理曾经的妻子,我想见一见他!”1953年,一妇女来到中南海求见周总理。

“我是周总理曾经的妻子,我想见一见他!”1953年,一妇女来到中南海求见周总理。相见后,周总理紧紧握住她的手,感慨道:“可算又见到你了,当年多亏有你啊!”   中南海西花厅的会客室里,邓颖超紧紧拉着范桂霞的手,用当年在广州闹革命时学会的粤语亲切地交谈,仿佛眼前的不是阔别二十六载的故人,而是昨天才见过的邻家姐妹。   周总理坐在一旁,目光不时落在范桂霞那双因常年劳作而略显粗糙的手上,眼神里满是感激与感慨。   范桂霞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老旧的瑞士表。她将手表递给总理,表蒙上有一道清晰的裂纹,但秒针依旧在坚定地走动。   总理接过手表,指腹轻轻摩挲着表链上熟悉的划痕,一瞬间,时光回到了192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秋天。   那是一段中国革命几乎要被掐灭火种的至暗时刻。南昌起义失利,作为前委书记的周总理此时却突然得了重病,持续高烧,陷入深度昏迷。   在敌人的天罗地网中,将他安全转移并救治,成了一项万分紧急且极度危险的任务。党组织决定将他秘密送往香港,并为他安排了一个丝绸富商的身份作掩护。   万事俱备,只缺一位能以假乱真的富商太太。这个角色,必须胆大心细,熟悉环境,最好还能懂些医理。重任最终落在了年仅22岁的党员范桂霞肩上。   在香港油麻地一处隐秘的住所里,范桂霞第一次见到了组织上要求她照顾的李先生,那个躺在床上、脸色焦黄、生命垂危的周总理。没有任何犹豫,她立刻进入了战斗状态。   在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里,她既是护士,也是哨兵。她遵照医嘱,每隔一小时就用手探一次额温,用汤匙一滴一滴地喂药喂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周总理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身体稍一好转,周总理便立刻投入工作。这间小小的病房,很快成了广东省委一个重要的秘密联络点。范桂霞则扮演着李少奶奶的角色,为他站岗放哨。   她每天挎着菜篮子出门,实则是为了获取情报、传递消息,同时甩掉盯梢的特务。她利用自己对市井生活的熟悉,多次机智地化解危机,确保了总理在港期间的安全和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段在刀尖上共同度过的三个月,让他们结下了生死之交。临别时,周总理将那块随身多年的瑞士表赠予范桂霞,既是感谢,也是纪念。他郑重地对她说:“坚持斗争,迎接胜利。胜利一定会到来!”   谁知这一别,再见已是换了人间。范桂霞继续投身革命,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她与组织失去联系,与同为党员的丈夫潘耀芳回到云浮老家,以教书为掩护,继续播撒革命的火种。   抗战时期,她的家成了我党在当地重建组织的重要联络站,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为人知的贡献。而那块手表,则成了她心中最宝贵的信物,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   重逢的喜悦过后,周总理和邓颖超留范桂霞在家里吃了一顿简单的晚饭。饭桌上,周总理详细询问了她这些年的经历。   当得知她在四一五政变中家破人亡,父亲为保护她惨死,后来又与组织失联,靠教书独自抚养子女时,周总理感慨万千。   他安慰道:“那时候南方党组织被破坏得很厉害,你找不到组织并不奇怪。”他叮嘱秘书,一定要为范桂霞买好回广州的火车票,并派车将她送到车站。   这次会面后,范桂霞与总理夫妇恢复了联系。1963年,范桂霞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正是周总理的一封亲笔信,给了她战胜病魔的无穷力量。   1973年,已近古稀之年的范桂霞抱病再上北京,她只想再见总理一面。当时重病在身的周总理得知后,立即派办公室的同志多次探望,详细了解情况,并亲自过问,帮助她解决了困难。这是周总理对一位普通同志、一位生死之交,最后的关怀与守护。   范桂霞这位出生于广东佛冈医生家庭的女性,早在学生时代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在革命的大潮中,她失去了父亲和妹妹,却从未动摇过信仰。   她的一生,没有显赫的职位,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在每一个历史的关口,都做出了无愧于心的选择。   从掩护周总理,到支持地方党组织重建,她融入了革命的江河,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1994年,89岁的范桂霞在广州病逝。在她床头的遗物中,那块历经近七十年风雨的瑞士表,依旧在静静地走着。

评论列表

秋枫
秋枫 1
2025-07-23 13:01
风雨飘摇的年代,革命家们用智慧用生命在书写着各种纷繁凄美的故事…向他们致敬!!![作揖][作揖][作揖][玫瑰][玫瑰][玫瑰]